選單

環境部新聞專區

環保署環評有遠見,噶瑪蘭遺址獲重現!

:::
其他
93-12-17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督察總隊 ]

環保署於86年3月19日有條件通過「北宜高速公路頭城蘇澳段環境影響說明書」,並促請其依環評作業準則規定,進行文化資產之調查及訂定保護措施,使二十多萬件之噶瑪蘭遺跡得以妥善保存,未因經濟開發而破壞殆盡,提供後人緬懷祖先歷史文化的環境。

北宜高速公路頭城蘇澳段開發案於民國83年環境現況調查時曾經委託前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黃士強教授進行3次17處遺址之田野調查,當時共發現5處新遺址,二龍村遺址即為其中一處。因計畫路線距離該處遺址相當接近,故環評委員會作出「路廊區鄰近遺址眾多,應於施工前再請學者專家調查、確認,以免破壞古蹟遺址」之審查結論,並要求開發單位承諾於設計階段進行試掘補充調查及整地工程、挖土工程全程之監看。

國工局遵循環評結論於設計階段委託黃士強教授繼續辦理沿線遺址複勘工作,完成「文化遺址試掘補充調查報告」,並訂定相關考古遺址監看、探坑調查之條款及編列經費,規範承包商具體執行。在91年7月經勘查確認將經過宜蘭縣政府所發現位於二龍村與玉田村交界處之淇武蘭文化遺址範圍,該遺址與環評審查時所指之二龍村遺址屬於同期範圍,國工局依照環評承諾要求與文化資產保存法之規定暫停施工,並委託宜蘭縣政府及台灣大學陳有貝、邱金水老師所組成淇武蘭考古工作團隊,辦理淇武蘭文化遺址之起藏工作。

至目前為止,包括宜蘭縣政府所發現同一處所,整個淇武蘭遺址估計發掘考古資產有出土墓葬125具、史前軟硬陶器約20萬以上碎片、近代陶瓷約200餘箱,以及無數的石器、石片、石塊、獸骨、貝類、木質標本等,其他還包括有河道內所出土之細緻標本,如煙斗、紡輪、錢幣、珠飾、銅飾、玻璃環、骨器、金屬器等,內容十分豐富而珍貴。

根據調查工作報告顯示,淇武蘭遺址的所在地有可能是文獻中十七世紀的淇武蘭社所在,透過這次的發掘,揭露許多關於這個噶瑪蘭聚落的過去資料,也提供了一個整合考古學與民族學物質文化研究的契機,除可對文獻中的噶瑪蘭舊社進行精確指證,借其完整的文化脈絡,了解其文化內涵的持續與變遷外,淇武蘭遺址保存了完整的考古遺留,特別如木構建築、木器與許多生態標本等,在台灣考古遺址中極屬珍貴;且透過多樣性的遺留,如墓葬、灰坑、貝塚、房屋建築等,進行各種脈絡研究,將有助於深入認識史前村落佈局與型態。同時,淇武蘭遺址相當有次序的堆積了1000多年以來的地層,正是研究各個史前文化之層序與變遷的最好材料,將可提供宜蘭平原民族學與考古學的進一步研究材料。

由於環境影響評估制度對環境問題之解決具有積極性及前瞻性,為免除環境因開發而造成重大或不必要的破壞,後續的監督機制係由環保署環境督察總隊負責。由於本案係有條件的通過環評的審查,後續的監督機制得宜,才能促使噶瑪蘭遺址得以重現,讓我們的文化遺產的保存與研究再向前邁進一步,因此,可說已真正發揮環評的審查與監督機制。環境督察總隊長張晃彰表示,如果讀者迫不及待的想要親眼目睹歷史的見證,可規劃配合縣府明年3月所舉辦的綠色博覽會,來一趟身心環保的知性之旅。

回到上一頁

看了這則新聞的人也看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