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環境部新聞專區

回應德國看守協會氣候變遷績效指標

:::
國際環保與合作
108-12-11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管處]

「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 CCPI)係由「德國看守協會」(Germanwatch)與「歐洲氣候行動網」(Climate Action Network Europe)於每年氣候公約締約方大會期間公布,CCPI歷來各項指標前3名皆從缺。一如以往,臺灣在本(2019)12月發布CCPI 2020的評比結果仍未盡理想,CCPI評比代表了世界上最具減碳道德意識的歐洲價值,在設定各項指標及各指標權重即充滿主觀看法,卻未考量各國國情與不同發展進程。

由於臺灣非聯合國成員,CCPI無法從國際公約或聯合國體系取得我國相關資料,例如聯合國農糧組織的碳匯統計數據、溫室氣體排放量、能源效率及再生能源等數據不正確或資料未更新,導致評估結果不合理且悖離我國確實的排放及因應進展,對臺灣而言並不公平也蒙受不白之冤。

201912月發布CCPI 2020的結果論來看,歐洲的盧森堡、G20先進國家的澳洲、加拿大,其能源使用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為14.5公噸、15.6公噸與15.0公噸皆高於臺灣,但CCPI 2019排名皆在臺灣之前,而人均排碳量高達30.4公噸的卡達,更未納入CCPI評比之列。法國核能發電約占7成,其各項再生能源評比分別落在第24~41名,而電力幾乎100%來自再生能源供應的冰島卻又未納入評比對象。

CCPI「氣候政策」係採一致性問卷,並由「在地專家」就各自國家評分,其代表性及共同給分的標準實令人存疑,如何將其質性問卷結果轉化為量化評分之方法亦不易窺知。如:印度與中國的空氣污染情形屢屢見諸報章媒體,卻能分別獲得第9與第30名評比。

CCPI評價各國排放量增長均以西元1990年為基準,有別於氣候公約「共同但差異原則」,將一致性的標準來檢視已開發國家、新興工業化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卻忽略溫室氣體排放之「歷史責任」與「未來責任」,對於屬出口貿易導向及獨立能源經濟體的日本、韓國及臺灣等東亞國家,並不公平。因此即使臺灣的單位GDP之碳排放量低於全球平均(我國0.26 kgCO2/ USD,全球平均0.29),仍難以扭轉劣勢。

若改以耶魯大學公布的「環境績效指標」(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 by Yale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Law and Policy),臺灣在180個國家的總體排名為第23名(亞洲第2名,僅次於日本),在Climate & Energy項下,臺灣更名列第4名,除電力部門的CO2排放密集度稍差(第67名)外,名次都屬前段班。這些資料庫或統計,往往涉及方法與角度不同,對於同一個國家卻出現南轅北轍的衝突看法。

平心而論,所有資料庫都有其長短處,所以重點應該是我們如何善用這些資料來觀察自己的優缺點,而非以單一資料庫的指標自我否定涵蓋廣泛之氣候政策。我們也感謝多年來德國看守協會對我們的提醒,以及對地球未來價值的關懷,將秉持客觀持平的心態,來察納雅言,持續強化我國的氣候政策。

回到上一頁

看了這則新聞的人也看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