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二十六日召開年終記者會,署長張祖恩表示,長期以來,環保署尊重環保專業,堅守環保立場,有效提昇環境品質,民眾有目共睹,未來環保署亦將持續傳統、秉持專業為保護台灣這塊土地的環境而努力。他也表示,環保署已依「行動」、「創新」及「政策延續」的原則,著手訂定「三年行動計畫」。未來的工作將以「環境教育」、「環境調和」及「預防性誘因工具」三個主軸,推動永續性環境管理。
過去的一年,環保署執行「台灣地區河川流域及海洋經營管理方案」,使全國河川水質逐步改善,輕度污染或未(稍)受污染河段,由九十年的百分之六一.六提升至九十一年的百分之六二.四。
在SARS疫情期間,環保署排除困難,迅速解決醫療廢棄物問題,累計清運五萬七、四七八戶、共計一五○公噸廢棄物,有效防止社區污染的擴散,化解民眾疑慮及恐慌。環保署同時推動辦理登革熱病媒蚊孳生源清除工作,全台灣登革熱本土性病例已由去(九十一)年五千三百三十五例,降低至今(九十二)年八十六例,有效防治病媒蚊孳生,維護環境衛生,確保國人健康,成效卓著。
台灣的垃圾產出量,自實施資源回收後,每人每日垃圾清運量,已由八十七年的一.一三五公斤降至九十一年的○.八二九公斤。九十一年台灣地區總資源回收量達一二四.二公萬噸,回收率達百分之十五.五。環保署自今年初推動「購物用塑膠袋及塑膠類免洗餐具限制使用」政策後,購物用塑膠袋加上塑膠類免洗餐具減量扣除購物用紙袋及紙類免洗餐具量,整體減量績效達一.七五萬噸。
在環保署努力下,全國空氣品質不良站日數百分比(PSI>100),由八十三年的十六.四四%,降至九十二年為二.七五%,亦呈現明顯具體改善。
對於未來一年的工作展望,張祖恩特別提出,從資源永續的觀點,應該在廢棄物產生端採取源頭減量,減少廢棄物產生,同時將可用的資源,分類回收,重複循環再利用,建構一個資源循環型社會,才能邁向環境永續發展。「廢棄物放在正確的位置就是資源」,地球的資源有限,應該以所有可能的方式分類回收再利用。為此,環保署將明年訂為「垃圾全分類、零廢棄行動年」。
張祖恩表示,環保署將啟動「垃圾全分類、零廢棄行動計畫」,規劃從家戶垃圾減量、分類回收開始,就進入一個理念清楚、體系完整的資源永續管理體系。
「廚餘回收」將計畫性擴大實施規模。根據民調資料顯示,有九十.三%的民眾、八十七%大專生及八十三.四%高中生願意配合家庭、學校或社區將廚餘回收利用或做成堆肥。而環保署今年將廚餘回收的工作全面推動,擴大到全國二十五縣、市,九十三年預定達成廚餘每日回收量九○○公噸的目標。
對於巨大垃圾,張祖恩表示,環保署未來將於部分縣市設置傢俱回收修復中心,於十二縣市規劃設置巨大廢棄物修繕、再利用廠房,預計每日可回收四十五公噸的巨大垃圾。
有關強制業者回收部分,環保署明年將新增加公告廢腳踏車胎一項,並取消廢潤滑油回收,應回收項目將達三十二項,預估每年可回收物資達七十萬噸以上。
環保署也持續推動環保科技園區計畫,將於北、中、南各設置乙座,鼓勵研發廠商進駐園區,強化我國靜脈產業機能,提升廢棄物資源化的有效利用及處理技術。如果廠商參與意願強烈,未來亦不排除報請行政院調整增加園區的設置。
在垃圾進入處理體系前,將設置廢棄物分選廠,將可燃、不可燃、不適燃及資源回收物質澈底分類,可燃物送到焚化廠焚燒,降低焚化廠對環境造成影響,讓焚化廠成為「乾淨」的能源發電廠。不可燃、不適燃部分,則以再利用或以最終處置方式處理。資源垃圾則經篩選後回歸資源回收體系妥善處理。
對於已營運中的焚化廠,環保署今後也將加強焚化廠營運、操作管理,做好環境監測,並鼓勵縣市合作,以互惠互助方式共同解決垃圾處理問題。對於焚化後所產生的底渣,環保署預計興建二座「焚化底渣分選廠」,將底渣分類後回收再利用。另外環保署也將興建一座區域性「焚化飛灰熔融廠」,以達減容及資源再生利用的零廢棄目標。
張祖恩強調,現存的環保設施,總被稱為「鄰避」設施,社會大眾多數不願接受,未來環保署將採取一系列創新的作為,建立環保設施新形象,除了對封閉的舊有垃圾掩埋場,持續復育及綠美化,環保署更要讓所有環保設施,不僅是處理污染物的設施,更要「變身」成為與環境調和、自然融入社區與民眾生活的設施。今後社會大眾對環保設施將會有嶄新的正面看法。
張祖恩總結表示,未來的環保署施政,將依據「三大主軸」,規劃六大任務,包括生活環保化(清淨家園、綠色採購、推行環保生活新典範)、強化全民參與(環保議題網路論壇、環保國是論壇)、環境資訊公開(環境資料網路化、數位化及環境監測資訊公開化)、建立環保設施新形象、資源循環再利用及污染物排放減量等。所有計畫均將以統整議題、資源整合、目標管理及具體展現願景的方式,陸續跟國人報告,環保署全體同仁將以最高昻的士氣和團隊精神與全國同胞一齊打拚,創造優質的生活環境,成為環境永續的先進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