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環境部新聞專區

防治小黑蚊滋擾 加強個人防護與環境管理

:::
飲用水
101-06-11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管處 ]

小黑蚊為臺灣本土原生種昆蟲,自1913年於臺中發現至今已有99年,夏季是小黑蚊是大量孳生的季節,近來全臺各地常有局部地區小黑蚊孳生情形,並造成受叮咬民眾不堪其擾,惟因小黑蚊為生態問題,非環境衛生問題,根據研究顯示因其無天敵,防治方法以阻斷小黑蚊成蟲及幼蟲的食物來源為主。環保署提醒民眾建立「以個人防護與環境管理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防治觀念,做好個人防護及環境管理,清除幼蟲孳生的青苔,結合民眾及政府機關力量共同防治。民眾如需查詢小黑蚊防治資訊及諮詢服務,可至「小黑蚊防治推廣中心」(網址:http://www.bitingmidge.org.tw/)查詢,或電洽04-22395965服務專線。

環保署表示,小黑蚊俗稱「黑微仔」,學名為臺灣鋏蠓,雌蟲嗜吸人血,出沒時間以中午至下午時段為主,習性低飛,多叮人體小腿、手背、手肘等部位,叮咬後部分民眾會產生奇癢、紅腫等症狀,嚴重者會產生過敏反應,尚無傳播疾病的記載。近年因發展觀光休閒及有機農業,人類活動進入小黑蚊棲地,使小黑蚊藉由車輛移動至平地住家、社區、學校、公園附近適合繁殖的地點,造成小黑蚊蔓延擴散。

環保署指出,小黑蚊為臺灣本土原生種昆蟲,為有效防治小黑蚊,應採「以個人防護與環境管理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綜合防治策略:首先應加強個人防護,阻斷雌成蟲血源防止其產卵孳生,並可避免過敏反應,於戶外活動時應穿著長袖衣服、長褲,或塗抹有效的忌避劑,例如衛生署核可含DEET之防蚊液等(民間防蚊秘方未經小黑蚊防治推廣中心証實有效),發生小黑蚊滋擾地區的居家、學校等可裝置細網目(55網目以上)的紗門、紗窗阻隔小黑蚊。其次,經常整頓環境,清除青苔,阻斷幼蟲食物,為長期降低小黑蚊密度之方法,然而孳生源範圍廣泛,尚有賴民眾配合。青苔為小黑蚊孳生的指標,一般在明暗交替且潮濕的地方,如屋簷下、水溝邊緣、庭院牆角、菜園、竹園、茶園、檳榔園等農耕地中經常可發現。以翻土或刮除青苔,並在移除後之地表種植密生草種覆蓋,或加舖碎石、小木塊等,降低幼蟲孳生。在小黑蚊高密度區,可使用合格的環境衛生用藥進行緊急化學防治撲殺成蟲,雖可短期降低族群密度,但若未配合個人防護及清除青苔幼蟲棲地防治作法,1至2週後密度又會再度回復。只有建立正確防治觀念,結合民眾及各級政府的力量,長期持續推動清除青苔環境整頓工作,才能減除小黑蚊危害。

回到上一頁

看了這則新聞的人也看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