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近年來持續運用紅外線遙測技術監測國內石化工業區的空氣污染排放狀況,搜尋石化工廠的潛在污染源,該署鑑於近幾年臭氧為造成空氣品質不良的主要污染物,今(93)年於高屏地區加強易形成臭氧的高反應揮發性有機物的監測,六家石化工廠監測結果顯示,乙烯及丁二烯等烯類為造成臭氧生成的主要污染物,該署及地方環保機關對於使用或生產該些物質的石化工廠,將加強監督查核。
自87年至92年間,環保署透過紅外線遙測方式協助11廠次依據其監測結果找出洩漏問題,配合增設污染防制設備或進行製程設備工程改善,總投資金額達一億三千萬元以上。而工廠藉由紅外線遙測偵測發現潛在污染源,經由改善而減少原料或產品的損失,達到環保與經濟雙贏的局面。
環保署說,臭氧的生成與揮發性有機物及氮氧化物有關,其中揮發性有機物達上萬種,因結構不同而生成臭氧的反應性亦不同,以生成臭氧潛力高的乙烯及丙烯為例,其生成反應能力約為甲烷的1000~1200倍。所以該署於今年鎖定排放臭氧反應性高污染物的石化工廠進行監控,並使用對烯類化合物敏感度極佳的紅外線遙測技術予以監控,惟該方法目前尚未公告為法定的檢測方法,僅作為篩選污染源及輔導改善的工具。
環保署指出,今年於高屏地區六家石化工廠製程區的監測結果顯示,依據各污染物量測的平均濃度及其生成臭氧的反應性,助長臭氧生成的比例最高為乙烯佔60%,其次為丁二烯佔28%及丙烯佔7%,由此可知石化業排放的烯類化合物最易助長臭氧的生成,乙烯及丙烯為石化業普遍使用的原物料,有時少量洩漏易受到工廠的忽略,將無形增加成本,經過環保署與業者減量協談後,業者均已著手改善,除節省的原料成本外,也改善空氣中臭氧濃度。該署已請高雄縣市環保局針對轄內生產或使用較大量乙烯及丙烯的石化工廠,加強查核及輔導協談,以改善高屏地區空氣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