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娜絲颱風重創全台,逾四萬戶屋頂受損,大量石綿瓦碎落成災後最大環境隱憂。環境部宣布下週起啟動「石綿瓦地圖建置」、「無人機盤查」、「合格專業清運」及「強化稽查」四大行動,中央與地方全力投入,確保石綿廢棄物安全妥善去化。
環境部在風災後立即調查嘉義縣市、臺南市因災害產生石綿建材廢棄物清理所需費用,立即向行政院爭取特別統籌分配稅款7.8億元,行政院已於7月29日核定,可用於與石綿建材廢棄物清理相關環境整理、人力僱用、防護用具、暫置場整理作業,加快災後復原速度。
環境部化學物質管理署署長謝燕儒指出,環境部2023年即全面清查石綿瓦屋頂建物並建置系統,掌握全臺共有24萬餘棟石綿瓦屋頂建物,及規劃16億元經費補助,與訂定安全規範,協助並鼓勵民眾安心即早清除。針對此次風災當地屋頂受損,環境部已製作防護宣導短片,並呼籲民眾如自行清理,務必向區公所領取防護裝備,並依規範來作業。環境部資源循環署副署長林健三說明,災後清理石綿廢棄物有「三不二約」原則,「不接觸」、「不敲碎」、「不洩露」,並以N95口罩、手套等用具防護降低接觸風險。「約拆除」、「約清運」應委託專業廠商並聯絡各地環保局專線清運。
運用行政院專案補助,環境部、地方環保局與在地民間團體聯手,下週將啟動四項行動:
一、石綿瓦地圖建置:與民間合作推出「石綿瓦地圖」,整合現況資訊與申報系統,感謝多方專業與志工的投入。
二、無人機盤查與地面驗證:結合化學署既有高光譜航遙測資料,運用無人機盤查並與地面巡查比對,進一步估算,提升通報與處理效率。
三、合格專業清運:由環境部與地方環保局合作,透過採購合格廠商進行清運處理,降低環境與健康風險。
四、強化稽查與處罰:針對災區民宅與農畜戶提供協助,但對於工廠或非災區惡意棄置者,將依《廢棄物清理法》嚴懲,並運用最新技術追查。
環境部表示,這是臺灣首次面對萬噸級石綿建材廢棄物同時出現的情況,讓社會了解並依序落實處理計畫至關重要。近期已前往多處百噸級石綿瓦集中場勘查,顯示災後復原的急迫性。未來將持續跨部門與民間協力,確保石綿建材廢棄物安全、迅速、妥善地完成清除處理。
至於各界關注的太陽光電案場風災受損進度,環境部環境管理署署長顏旭明指出,自7月15日至今,環境部共巡檢嘉南屏地區25場,其中嚴重受損者在嘉義縣有7場、台南市1場,其中有5場已在8月1日前完成改善,剩下3場已分別遭開罰100萬。
這3場分別為8月1日巡檢後要求在8月10日前完成改善的嘉義新庄、荷苞嶼兩場,目前尚有約10卡車份量的廢棄物未完成清除,兩場在11日分別遭按次開罰各200萬。另一場嘉義溪墘滯洪池則改善期限至15日,環境部正密切關注其進度。
顏旭明並說明,嘉義新庄滯洪池受損浮具遭民眾發現滲出紅棕色液體,但經查在操作過程與暫存場都無發現,初步推測為農地出入口鐵板車道鐵鏽所致,酸鹼值為6.79,但已採集水樣送檢,以查明當中重金屬等物質含量,結果報告將於18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