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環境部新聞專區

陳署長接見IPCC副主席穆那辛何博士分享促進經濟環保雙贏永續發展觀點

:::
大氣空氣
96-11-07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空保處 ]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陳重信署長於11月5日上午接見「聯合國氣候變化政府間專家委員會」副主席穆那辛何博士Dr. Mohan Munasinghe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彼此廣泛交換經濟環保永續發展的經驗與看法;而IPCC及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先生日前共同榮獲諾貝爾和平獎的殊榮,陳署長也向此次遠道來訪的友人表達祝賀之意。同時也具體建議應藉由諾貝爾頒獎的機會,廣泛向全世界發聲,強調氣候變遷不單只是環保問題,而是生與死的存亡問題。

穆那辛何博士係應邀來台參加96年11月5日召開的「國際能源經濟學會第1屆亞洲年會(The 1st IAEE Asian Conference)」,並擔任開幕典禮專題演講的貴賓;渠曾於95年10月間應環保署邀請來台出席「2006台灣與中美洲友邦環境部長會議」,並有機會與國內公民營企業分享長期從事氣候變遷研究政策分析之成果與經驗。

陳署長表示今年很榮幸有機會陪同陳總統參加與友邦元首之高峰會議,包括今年8月赴宏都拉斯參加「第六屆中華民國與中美洲國家及多明尼加元首高峰會」、9月參加「第一屆台非元首高峰會」、10月時亦前往馬紹爾群島共和國參加「第二屆台灣與太平洋友邦元首高峰會」,特別是今年10月陪同陳總統出訪南太平洋友邦時,從照片上見到5年前吐瓦魯的小朋友仍在陸地上玩耍的地方,現今已被海水淹沒,該國未來極可能因海平面上升而面臨滅國的危機。

陳署長強調台灣有許多在太平洋的友邦均為小島國家,面對氣候變遷衝擊最為脆弱,受害也最深,因應氣候變遷及進行溫室氣體減量,對於已開發之大國如美國而言,或許選擇有無作為是責任的問題,但對於弱勢之小國而言,卻是無可選擇的生死存亡問題。陳署長希望IPCC於12月至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領取諾貝爾和平獎的同時,應向全世界大力發聲,呼籲正視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極端氣候災害頻繁、世界環境負荷加重及污染急遽惡化之國際現況,穆那辛何博士表示贊同,並強調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衝擊調適已經是迫在眉睫的課題,亦將轉達署長訊息予IPCC主席Mr. Rajendra Pachauri。

儘管受限於國際社會現實,台灣卻沒有忘記身為地球公民的責任與義務,而台灣與太平洋友邦同屬海島國家,受到氣候變遷與海平面上升的影響與衝擊,相較於非海島型國家更是明顯,且感同身受。惟環保無國界,我國始終以高標準自許在環保上的表現,環保署所研擬之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即為開發中國家立法之首例。即使台灣尚未能以國家名義參與可協助達成減量目標之京都機制,也願意透過立法方式,以政府政策引導產業及全民參與溫室氣體減量工作。

正如美國女作家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 1962年所著「寂靜的春天“The Silent Spring”」一書的最後結語:「人類正站在十字路口,一條是走慣了的舒適大道,但終點是死亡,另一條是新路,不大好走,但這是唯一的希望」。僅管溫室氣體減量之路崎嶇難行,但氣候變遷攸關人類生死存亡的未來,全民乃至於全世界均應一起努力走下去。

回到上一頁

看了這則新聞的人也看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