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看守協會(Germanwatch) 與歐洲氣候行動網(Climate Action Network Europe)以其自訂的方法對各國進行氣候變遷績效指標評比(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 CCPI)。有關今(18)日公布新的評比結果,仍然將臺灣、日本、韓國、澳洲、加拿大都列屬評分「非常低」級別。環境部表示,CCPI 評比方法有爭議,評比結果不合理也不具代表性。事實上我國溫室氣體排放持續下降,且已公布2035年國家自定貢獻,今年碳費制度上路並依氣候變遷因應法推展各項工作。
環境部說明,我國溫室氣體排放於 2007 年達高峰後逐步下降,並連續三年呈現減碳成果,2023年較基準年(2005年)減少4.64%,2024年預估可減6.7%。環境部表示,依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最新2025年「排放差距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為577億噸CO₂e,較2023年成長2.3%;近期「全球碳預算(GCB)報告」指出全球燃料燃燒導致碳排放仍持續增加,該報告預估臺灣2025年預估比2024年下降2.1%,臺灣也是全球35個經濟成長與碳排放脫鉤的國家之一。
此外,國際間具有公信力的歐盟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JRC)全球大氣研究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EDGAR)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排放量較2005年成長約30%。但在亞洲主要國家中,僅臺灣(減少9.6%)及日本(減少23.5%)呈現下降趨勢。環境部表示,相較於全球排放持續成長的趨勢,我國溫室氣體排放量持續下降,展現我國減碳政策已逐步發揮效益,積極回應國際社會對氣候行動的期待。
CCPI評比方法爭議
環境部表示,CCPI評比項目包括溫室氣體排放、再生能源、能源使用及氣候政策。評比方法係該機構為每個國家設定減量路徑及2030年人均排放量,並據此進行評分。其設定臺灣為2.26公噸CO₂/人,韓國2.18公噸CO₂/人、日本3.30公噸CO₂/人,甚不合理,過去我國及其他國家多次向該機構反映,惟其都不予採納,日本及加拿大亦在今日巴西貝倫的CCPI記者會上,針對該機構排名提出質疑。環境部指出今年UNEP排放差距報告指出:「判斷氣候努力應同時觀察總排放量與趨勢,不能僅憑人均數據衡量。」這也顯示CCPI 的評比不具代表性。
邁向淨零的目標與決心
我國以務實態度推動淨零轉型,自《氣候變遷因應法》修法通過迄今已逾2年,碳費徵收制度亦已完備,正式邁入排碳有價時代。我國依循《巴黎協定》規範,提出國家自定貢獻(NDC 3.0),設定2030年及2035年溫室氣體排放較2005年分別減量28%±2%與38%±2%。環境部強調,未來將持續強化跨部會協力與產業合作,完善減碳制度與技術創新,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展現臺灣落實淨零轉型的決心與行動。相關國際氣候行動比較資訊,歡迎各界參閱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官網「參與國際氣候行動」專區(網址:https://gov.tw/dQK)。

圖1_國際公布數據比對_歐盟委員聯合研究中心JRC溫室氣體變化率排名

圖2_國際公布數據比對_歐盟委員聯合研究中心JRC溫室氣體排放量

圖3_2025全球碳預算報告_經濟成長與碳排脫鉤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