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因應每年10月至隔年3月秋冬季節容易產生空氣品質不良,環保署去(108)年10月啟動「空氣污染跨區合作預防應變機制」,統整中央與地方環保機關預防與應變作為外,並定期進行跨縣市聯合稽查,強化秋冬空品不良季節之管制力道。南部地區每週、中部地區每月以及北部地區每季,縣市政府定期舉辦應變小組會議,展開密切合作,在中央各部會與地方政府共同努力下,從落實應變機制、進行加強稽查、協調電廠減排等措施,讓108年秋冬季節,不僅全國紅色警示站日數與PM2.5與107年同期相較均有大幅下降,其中雲嘉南、高屏空品區更呈明顯改善。
「空氣污染跨區合作預防應變機制」執行6個月後,監測數據顯示,108年秋冬季節(即108年10月至109年3月)全國紅色警示站日數(PM2.5日平均濃度≧54μg/m3)為24站次,較107年同期255站次減少231站次,改善率達91%;同時PM2.5由107年21.4μg/m3減少至108年19.8μg/m3。
更值得注意的是,過去空品較差的南部地區,改善程度較其他地區更高。雲嘉南空品區108年秋冬季節紅色警示站日數為9站次,較107年同期99站次減少90站次(改善率91%),108年秋冬季節之PM2.5平均濃度為25.7μg/m3,較107年同期30.2μg/m3減少4.5μg/m3(改善率15%);高屏空品區107年秋冬季節之紅色警示站日數為120次,而108年無紅色警示站日數之發生,108年秋冬季節之PM2.5平均濃度為25.6μg/m3,較107年同期30.4μg/m3減少4.8μg/m3(改善率16%),顯見南部地區秋冬季節空氣品質已明顯改善。南部地區每週、中部地區每月以及北部地區每季推動跨縣市聯合管制與超前部署降載減量、強力稽查等應變措施可明顯改善空氣品質。
統合中央與地方環保單位應變與稽查,「空氣污染跨區合作預防應變機制」,依據空品預報事先規劃,跨縣市共同防禦、超前佈署以及滾動檢討之目的,特別自去(108)年10月份起,分別在南部地區每週、中部地區每月以及北部地區每季之頻率召開「空氣污染跨區合作預防應變小組會議」,打破過去各縣市單打獨鬥的模式,透過資訊分享與討論,縣市就像組成「臺灣隊」聯合作戰,讓空污治理能更聚焦也對症下藥。
在108年10月至109年3月期間,共召開北、中、南三區應變小組會議26次,並進行4次聯合稽查工作,依據空氣品質預報分別進行露天燃燒、大型固定污染源、石化業、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大者以及微型感測器觀測熱區進行稽查,共查獲違規件數47件、處分金額425萬元。
環保署指出,因應秋冬季節空氣品質容易惡化,各級環保機關於空氣品質預報達預警以上等級時,即啟動應變機制,進行相關污染源管制與民眾防護宣導等措施。總計108年10月至109年3月期間,各縣市共啟動431次應變工作,並進行固定源稽查1,000家、露天燃燒巡查1,800次、營建工地巡查1,933處、道路洗掃76,515公里、餐飲業巡查2,475家、河川裸露地防護439次、路邊攔檢車輛387,714輛、鼓勵民眾減少私人運具措施113項、宣導防護措施3,231項。同時,環保署亦協調經濟部及台電公司進行協和、林口、臺中、興達電廠降載減排作業855次,總降載電量966,231萬度、TSP減量293公噸,SOx減量3,254公噸,NOx減量3,474公噸,平均每日減量幅度為全臺電廠排放量之11%。
環保署表示,臺灣空氣品質隨著各界共同努力下,已呈現逐年改善之趨勢,也回應民眾對空氣品質提升之殷切期盼。環保署將持續以務實的態度來繼續處理空氣污染改善課題,已制定「空氣污染防制方案(109年~112年)(草案)」,作為未來四年我國整體空氣污染防制工作之上位策略,督導地方環保主管機關持續推動固定源、移動源及逸散源減量工作外,並持續強化秋冬季節空氣品質污染應變減量工作,維護空氣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