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日美國媒體報導耶魯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與「世界經濟論壇」所發表的發表2005年「環境永續性指數(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dex)」結果,該指數係以20項核心指標(再細分為75項小指標)計算,並以世界146個國家做評比,前幾名為芬蘭、挪威、烏拉圭、瑞典、冰島、加拿大等國;台灣被列於倒數國家行列中。
2.本署經查「環境永續性指數」之資訊網站,2005年的資料尚未登載,惟可查得2001年及2002年評比及計算之指標資料,該2次台灣均未被列入評比,2005年係第3次做國家評比。2002年的142個國家評比,其計算指標分為5大項,下再分20中項,再細分70小項指標(詳如附件)。5大項指標分別為環境系統(包括空氣、水質、生物多樣性、土地)、減低壓力(減低前項污染等)、減低健康傷害(包括基礎健康狀況及環境衛生項目)、社會與制度之回應(包括科學技術、環境管理、民間回應、生態效益)、國際參與等。高雄師大葉欣誠教授於2年前,曾將台灣的相關資料置入2002年的該系統做計算,結果是119名(略佳於比利時第125名、南韓第135名、沙漠多的沙烏地阿拉伯第138名),媒體報導後,曾引起社會重視,經本署邀請葉教授研討,由於台灣無法參與聯合國主導之環保公約國際事務,故「國際參與」該大項無法得分,另由於台灣人口稠密,環境負荷沉重,因此,排名於後段(評比排名前10名者均為人口密度低的國家)。如果台灣可以突破國際現實正式參加聯合國環保公約,其排名似可提升至與日本相當的第78名。有關2005年之詳細資料,由於國外媒體剛發表,目前本署正聯繫取得中,惟從國際媒體所報導資料,2005年計算指標與2002年比較,「國際參與」大項我國仍難得分。
3.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於2003年完成PSR系統(壓力、現況及回應)之「台灣永續發展指標系統」,並每年發表上年度之指標計算結果,且做成以1988年(環保署成立之次年)為基準年之各方面趨勢。以環境污染度方面而言,近10年來,空氣污染指標PSI值及廢棄物資源回收率2項指標皆上升(朝向永續),但受輕度以下污染河川比率及水庫品質等2項指標持平,二氧化碳排放量永續度則下降。另於制度回應永續度方面,環保標章適用量、政府與民間環保團體合作程度、污水下水道處理率、制訂禁用或嚴格限用的化學品數量等4項指標上升(朝向永續),環境影響評估案件比例乙項持平(詳如附件)。
4.環保署於取得2005年「環境永續性指數」國際評比詳細資料(包括各項指標、計算方式及排名表等)後,將會虛心檢討分析,做為今後施政參考,並將協商各部會,持續努力,落實推動國家永續發展行動計畫,追求環境的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