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六次締約國大會第二階段會議於十七日進入第二議程,公約秘書處繼續安排進行不同議題的分組協商會議,希望可以儘早將各國的歧見降到最低;至於其他無法解決的問題則將留待十九日起為期四天的部長會議進行政治談判後決定。部分爭議性議題已有若干進展,但歐盟呼籲美國儘速回歸京都議定書談判行列的聲音仍在會議中不斷提出。此外,本日會議也安排由國際上對於氣候變遷科學研究最具權威的氣候變遷政府間專家委員會(IPCC)報告大氣溫度上升的科學證據及可能衝擊的模擬結果。
日前傳出立場動搖且有意步美國後塵的日本,特別在今日下午由環境部長召開記者會,對外說明該國立場。渠表示美國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最大排放源,若沒有美國參加,則將影響國際環境保護議題的完整性,將繼續與美國清通,日本對於美國重回京都議定書行列仍深具信心。可是,會中卻對於日本的立場著墨不多且不明確,似乎有意將談判戰場繼續拖延至今十月底在北非摩洛哥所召開的公約第七次締約國會議,頗有以時間換取空間的意味。
根據我國觀察團在這兩天中所蒐集到德國聯邦政府及歐洲聯盟立場說明資料中指出,歐盟認為工業化國家自工業革命以後排放大量溫室氣體,是目前氣候變遷的製造者,應儘速且優先履行減量責任。德國及歐盟期望本次波昂會議能夠成功地達成協議,特別是美國的氣候保護責任。就算在美國不參與的情況下,歐盟仍將以現有基礎,繼續與其他國家達成協議,務使京都議定書能夠順利生效且執行。倘若京都議定書失敗,則自一九九七年京都會議後各國四年來的努力將付諸流水,況且新提出相關配套措施,還需要數年的時間,如此將使得議定書無法於二○○二年九月於約翰尼斯堡舉行的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議之前開始執行。
值得我國注意的是德國與歐洲聯盟這份資料特別指出,就中、長期而言,開發中國家與新興工業國家(如印度、中國等)必須承擔具體的溫室氣體減量責任,以使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能夠維持於安全的水準上。環保署表示,以往公約協商中各國甚少單獨列出或提及新興工業國家的責任,本份資料明確指出印度與中國為新興工業國家,該項意涵與該署過去強調我國應以新興工業國自居的立場,兩者是否相同,我觀察團將持續觀察發展。儘管如此,各國為吸引美國重回議定書行列,或多或少提及開發中國家減量責任的聲音,也值得我國密切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