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不是終點是新的起點。」今(19)日是環保署將36週年署慶辦成「畢業典禮」,迎接8月22日將改制為環境部的未來。屆時將同時成立四署一院,分別是氣候變遷署、資源循環署、化學物質管理署、環境管理署、國家環境研究院,對於環境治理的推動有著更深層的意義。
在環保署即將畢業的時刻,特別邀請第一屆簡又新署長和歷任各署長陳龍吉、張祖恩、沈世宏、魏國彥、蔡鴻德及多位貴賓蒞臨參加這深具歷史性的一刻,共同見證並回顧環保署從第一屆到第三十六屆共同為環保打拼的點滴。
歷任署長擔任「畢業生代表」,首任署長簡又新回顧36年前的台北,天空不是藍的、河卻是黑的、且垃圾到處都是,環保署的成立改變了臺灣的生活環境。雖然在任內可能看不到結果,但以淡水河為例,民國77年展開整治只求不發臭,但現在已是河水清澈且可划龍舟了。過往他代表臺灣行走國際曾相當汗顏,但臺灣現在回收已是國際資優生,讓他相當光榮。沈世宏更指出,環保署長年的工作成果是帶領臺灣全民進行「階梯式的行為變革」這場社會運動,人們已從中改變。
魏國彥感嘆組織改造是很漫長的過程,「只聞樓梯響」多年現在終見成果,但環保署雖然名字走入歷史,精神、工作實質都持續著,祝福承擔新任務的環境部能部署院一體,迎向藍天綠水的綠生活。蔡鴻德則提醒,環境部未來在淨零、資源循環,應有更多科技人才與智庫的協助,研究與科技將使先進的想法得以落實。
「我們畢業了,但我們很驕傲。」作為「應屆畢業生」署長張子敬表示,環境部的成立雖可說是時勢所需、時機到了,但行政院主計處的支持與同仁的相挺皆功不可沒,過往環保署談升格,總受質疑規模那麼小、經費少人也少怎麼升格為部,但張子敬認為是資源不足才施展不開手腳,因此與同仁合力盤點環境議題,來說服外界成立環境部的必要。而過往一棒一棒累積成果更說服社會環保署有能力成為環境部。張子敬期許,未來的環境部面臨氣候變遷、資源循環、環境管理與化學管理等挑戰,在有制度有法規,能有更好的貢獻。
「從黑煙到藍天、從垃圾大戰到廢棄物處理天才、河川從黑龍江到河口可以捕到鰻苗,這些都是大家一棒接一棒共同努力的成果。」環保署主秘葉俊宏帶領回憶環保署成長歷程,在歷任16位署長帶領下,環保署分四個時期肩負不同任務。
從民國76年回應當時鹿港反杜邦、後勁反五輕等民間環境行動而成立環保署開始,第一階段的簡又新署長、趙少康署長、陳龍吉代理署長、張隆盛署長、蔡勳雄署長,率領環保署處理公害、垃圾大戰、垃圾非法棄置、空氣污染與河川污染等難題。環境督察大隊、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委員會、環保警察隊陸續成立,公害糾紛處理法、環境影響評估法、環境用藥管理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亦陸續立法,並成立空污基金、資源回收基金為環保署打下基礎。
89年至97年的第二階段在林俊義署長、郝龍斌署長、張祖恩署長、蔡丁貴代理署長、張國龍署長、陳重信署長任內則成立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管理委員會、溫室氣體減量管理辦公室,制定海洋污染防治法、資源回收再利用法、環境基本法。環評制度也因林內焚化廠環評訴訟案獲司法正面承認環評審查結論具有行政處分的性質,而展開後續大量的訴訟等行政救濟。
97年至105年的沈世宏署長、魏國彥署長任內,則完成了制定環境教育法、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 99年徵收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費讓全台所有農地的污染整治在去年完成。104年水污染防治法修法,將放流水不合標準罰鍰上限提高至2000萬元,增訂追繳不法利得及保護吹哨者條文,更率先提高有害健康物質超標之刑責。
105年迄今,在李應元署長、蔡鴻德代理署長、張子敬署長領導下,則成立毒物及化學物質局、成立氣候變遷辦公室及資源循環辦公室、成立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籌備處。並因建構明確、有效率的環評審查制度,在離岸風電與臺商回臺投資上收到效果。不僅空氣品質改善刷新紀錄,更有推動六大源頭減塑,暢通回收循環的成果。以資源循環最大化,廢棄物處理最小化為目標的「資源循環促進法」修法與邁向2050淨零轉型更是正在進行中的挑戰。
環保署內多名年輕基層人員合力獻上10分鐘的表演短劇「環保人間道-行動劇」,用詼諧幽默的方式慶祝活動從見證環保署的成長,更帶動整個活動的氛圍,環保署內托兒所學員更一同參與切蛋糕儀式,顯示環保署為孩子守護環境的意志。「全民綠生活,環保署生日快樂!」 空保處副處長張根穆表示,環境部沿用環保署「藍天綠地」署徽為部徽,當中「人」型顯示人在環境裡面的問題依然是環境部最大的課題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