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生活總是離開不了「食」,據統計,台灣上班族的外食比例高達八成,估計台灣人每年要吃掉大約50億個便當或套餐,但目前還不知道「食」對於全球暖化的影響程度為何?環保署將鼓勵約10萬家餐飲及糕點業者計算各式便當、套餐或糕點之碳足跡,並申請產品碳標籤,讓國人知道各式餐點所產生的溫室氣體總量,進一步導引「低碳飲食」。環保署將邀請餐飲及糕點業者召開座談會,以說明產品碳足跡計算及產品碳標籤申請相關問題。
環保署表示,食物運送的里程、食材種類的選用及食物烹調的方法都是影響餐點碳足跡的重要因素,在概念上,使用「在地生產」的食材及蔬食餐飲預期碳足跡相對較低,不過還沒有足夠的台灣本土化案例可以說明碳足跡實際之差異。
以豬排便當為例,產品生命週期碳足跡可分為原料取得、製造、配送銷售、使用及廢棄處理回收等階段來評估。
原料取得階段評估項目包括豬隻的養殖、各種配菜及白米的種植、餐盒之製造及各種原料運送至餐飲店等,不同產地養殖的豬隻與種植的稻米、不同的配菜、不同的餐盒材質、食材(包括豬肉及配菜)與餐盒材質運送之交通工具與距離,均會影響碳足跡。
製造階段評估項目包括食材的保存、豬肉、米飯及配菜的烹調、餐盒的裝填加工、能資源的使用(如用水、用電、瓦斯)等,不同的烹調方式(如油炸或醃滷)與能資源的使用量也會影響碳足跡。
配送銷售階段評估項目包括配送至銷售點或消費者、銷售點之保存等,餐盒運送之交通工具與距離、銷售點冷藏保存時間長短也會使碳足跡有所差異。
使用階段評估項目包括消費者冷藏與加熱,消費者能夠減少冷藏時間或立即食用,可以幫助減少碳足跡。
廢棄處理回收階段評估項目則包括廚餘及餐盒之廢棄處理方式(包括堆肥、回收、焚化或掩埋等),消費者能夠減少廚餘,並配合將廚餘及餐盒妥善分類與回收,同樣有助於減少碳足跡。
藉由各式餐點碳足跡的盤查計算,廠商可由餐點製程及供應鏈中找出二氧化碳減量的機會,除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形成綠色供應鏈外,同時可以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業者在強調健康飲食的同時,結合在地食材與節能減碳的新訴求,將成為低碳飲食之引領者,獲得意想不到的市場區隔之行銷策略。此外,消費者本身也要配合於餐點使用及廢棄處理回收階段共同考量減少碳足跡,能夠達到減少溫室氣體產生之加乘效果。
環保署指出,產品碳足跡是產品從搖籃到墳墓整個生命週期所排放的溫室氣體總量,並換算為二氧化碳當量之總和;將產品碳足跡呈現於一標籤圖樣上,該圖樣即所謂產品碳標籤。為因應全球暖化問題,環保署自去(99)年5月開放「產品碳足跡標籤證書」申請作業,目前已經有30家廠商77件產品之申請案經該署審查通過,於產品貼上碳標籤揭露碳足跡數據,提供民眾選購低碳產品之參考。
為了解各式便當、套餐或糕點生命週期各階段之碳足跡,促使廠商檢討減少碳足跡之對策,以減緩地球暖化效應並帶動國內相關產業的發展,環保署將於近期內邀請餐飲及糕點業者召開座談會,鼓勵業者進行碳足跡盤查,並申請產品碳標籤。
環保署呼籲各界踴躍申請產品碳足跡標籤證書,凡欲申請者,請至「台灣產品碳足跡資訊網」線上填妥相關資料後,列印書面文件一式三份,以掛號方式寄至環保署委託之執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管理協會產品碳足跡標籤計畫收」 (新北市新店區23145寶橋路48號6樓之1),洽詢電話:02-2912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