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庫水質如遭微囊藻污染,所產生的藻毒可能造成水體環境之危害及飲用水源之污染。環保署環境檢驗所為防微杜漸已開發出微囊藻篩檢新技術。
目前台灣地區正邁入春、夏季節,此時期剛好是藻類繁殖最旺盛之際,如遇上缺水期或大量污染源進入水庫時,有「水庫殺手」之稱的微囊藻(Microcystis)常會伺機大量繁殖,不僅有礙水庫景觀,增加自來水廠處理水質的難度,甚至影響民眾飲用水質的安全。
1998年巴西傳出洗腎用水遭微囊藻毒污染,導致洗腎病患集體急性腎衰竭約60人死亡案例。國外曾發生過水牛、鱷魚喝了含有毒藻的水而死亡的事件。當「水庫殺手」微囊藻大量繁殖時,有時會產生微囊藻毒,如果水庫供為飲用水源,人體飲用後會導致肝臟增大、纖維化、出血及衰竭;它也是一種腫瘤促進因子,長期飲用會增加肝癌及肝腫瘤的風險。
國內有些水庫曾經被檢出微囊藻,尤其是小型水庫受營養鹽、溫度影響大,容易滋生藻類,因而引起附近民眾飲水莫名的疑慮。由於以往微囊藻檢測不易,需要藻類專家才得以分辨鑑識,而且常常是大量繁殖後才被發覺,緊急處理為時已晚。因此,環保署環境檢驗所為防微杜漸,特別與台灣大學合作開發分子生物技術,以即時性聚合酵素連鎖反應儀(Real-Time PCR)在微囊藻極少量時即予檢出,此新研發的篩檢技術可作為發生藻華前的預警系統,即時提供給自來水廠水質處理之資訊,為民眾飲水安全提供進一步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