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環境部新聞專區

改善酸雨問題持續監控酸沉降變化

:::
其他
94-01-25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空保處 ]

(本報訊)93年度環保署酸雨監測計畫,比較我國空氣品質管制策略與酸雨關係結果顯示,空污費徵收與油品的管制前後雨水酸鹼值僅輕微改善,但在大城市中硫酸根離子(SO42-)濃度有明顯的下降,明顯反應低硫政策防制效益,但硝酸根離子(NO3- )濃度卻明顯提高,應與近年全國汽機車輛自然成長有關。而首度建立台灣森林生態系的酸沉降臨界指標,顯示目前森林之酸沉降量已超過其臨界負荷量,環保署將持續嚴密監控,以免森林生態環境持續惡化。

環保署於92-93年度委託國立中央大學執行全國酸雨監測網,整理分析全國近15年各測站的酸雨資料,比較空氣污染防制策略對酸雨的影響。造成酸雨最主要的前驅物為工業及交通污染所產生的硫氧化物(SOX)及氮氧化物(NOX),而空污費自84年7月1日開徵後,固定污染源受到嚴格管理與管制,尤其是大型污染源逐漸加裝脫硫與脫硝設備,以符合較嚴格排放標準;移動污染源方面,加強油品管制、柴油車與機車定檢等措施;營建工地加強防污管理並控制懸浮微粒排放。

分析空污費徵收前後時期的雨水化學資料,主要都會區如台北,高雄及中壢的資料顯示,雨水酸鹼值已有輕微改善,台北站前後期雨水pH值分別為4.48及4.91,中壢為4.58及4.61,高雄為4.75及4.86,但主要致酸因子SO42-呈現下降趨勢,如台北站降低19%,中壢降低14%,高雄降低38%,與營建揚塵相關的鈣離子平均減少12%,但NO3-在所有的測站都是呈現增加的趨勢,台北站增加34%,中壢增加41%,高雄增加72%,由於氮氧化物較屬局部地區排放,都會區主要來自交通源,應為近年來汽機車交通活動增量有關。

環保署說,為積極由源頭改善硫氧化物及其衍生的懸浮微粒污染問題,環保署從93年11月17日公告自94年2月1日起於新竹縣、新竹市、苗栗縣、宜蘭縣、澎湖縣及連江縣實施限制只能使用含硫量0.5%以下的液體燃料油,以及花蓮縣、台東縣及金門縣自94年7月1日起實施,使全國統一限制只能使用含硫量0.5%以下的液體燃料油,而環保署93年12月15日更進一步發布車用汽柴油成分及性能管制標準規定,並已自94年1月1日起施行柴油成分含硫量標準降至50ppm,以加速改善酸沉降問題。

由於中國大陸硫化物排放量逐年增加,對居下風處台北造成相當程度衝擊,本地硫化物管制成效亦已漸飽和,未來倘硫化物排放量逐年增加,將有抵銷過去管制成果之虞,境外污染物傳輸之影響性値得持續追蹤。

環保署說,酸沉降臨界負荷概念是反應生態系的敏感性,檢視酸雨管制策略的效益,以達到保障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考量的平衡指標。國際研究將酸沉降臨界負荷量分成五個等級 (小於200, 200-500, 500-1000, 1000-2000, 大於2000當量/公頃/年),第一級酸性沉降臨界負荷量最低,表示生態系緩衝酸沉降的效能最弱,低量的酸沉降即會超過該生態系的容受極限而易產生不利之影響。以林業試驗所六個森林生態系的分析結果來看,宜蘭福山、台北坪林、南投蓮華池、中橫畢祿溪、高雄六龜扇平及台東太麻里地區均屬於較易受影響的第二級;坪林則屬於第三級。評估全國森林現況,以東南部的臨界負荷量最高在1000當量/公頃/年以上,屬於第四級,對於酸沉降仍具有相當的緩衝能力。但中北部地區的估算結果大多屬於第一及第二級,其生態系緩衝酸沉降的能力較差,表示生態容易因酸沉降造成不利的影響。

整體而言,我國目前的酸沉降量超出臨界負荷量3到10倍,酸沉降量最高的北部地區的臨界負荷量卻最低,也正好是緩衝能力最差,最敏感的地區.東南部剛好相反,緩衝能力較好,酸沉降量也較低。目前森林生態系看起來仍未顯見酸雨危害病症,因森林生態系長年以來累積了不少緩衝酸沉降的物質。環保署表示,將對我國酸沉降量變化持續嚴密監控。

回到上一頁

看了這則新聞的人也看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