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流經雙北市的淡水河,是維繫五百萬人的生命之河,曾經是髒污與惡臭的代名詞,如今在各級政府推動整治計畫及民眾共同參與下,淡水河水質已有大幅的改善,平均已從中度污染改善至輕度污染,並朝未稍受污染邁進。水質的改善同時也活化了淡水河的生態樣貌,使淡水河生態多樣性日趨豐富,不同於以往的死沉,呈現出豐富、多元且具生命力的淡水河。
目前淡水河全流域污水下水道接管已達120萬戶,並以每年增加9萬戶持續邁進。尚未接管地區也設立34座截流站,截流污染濃度較高之排水,相當於 115 萬人的污染量;同時,跨縣市操作之4座污水處理廠,每日可處理約200萬噸污水。此外,於全流域設置23座現地處理設施,每日約可削減25萬人的污染量,除淨化水質,並兼具生態復育及環境教育效益;水岸邊亦建置40座河濱公園及濕地,面積達1,300公頃,相當於50座大安森林公園或4座紐約中央公園。陸上綿延的自行車道、河上蜿蜒的藍色公路,都是民眾休閒遊憩的最佳去處。
環保署表示,各項整治工作均是落實馬總統整治污染河川之施政目標,即是打造河川不缺氧、不發臭,並活化水岸。淡水河在此目標下,水質已現成效。在不缺氧(溶氧大於2ppm)合格率上,已從91年的72%及96年的82%,提升至101年1-8月的92%,不發臭的指標-嚴重污染河段比率,已從由91年的21%及96年的10%,改善至101年1-8月的2.6%,在活化水岸上,也將沿岸高灘地,蛻變為兼具淨化水質與生態棲地的人工濕地達1,300公頃,污染河段越來越短,為30年來水質及水岸環境最好的時期。
環保署指出由於水質的改善,也使淡水河生機重現,依據近期完成之淡水河流域生態調查結果,魚種自75年約56種,成長至101年的87種,近年來累計有紀錄的魚種更超過100種以上,魚類群聚多樣性顯著增加。另外,洄游性魚類及蝦蟹生物,開始向上游擴展,表示水質改善已暢通了洄游生物的回鄉路徑,是河川污染整治相當重要的生態效益。在97-98年調查消失多年的日本禿頭鯊,已重新出現於新店溪碧潭河域,101年再次調查,除日本禿頭鯊外,其他洄游性生物如日本鰻、台灣沼蝦、寬掌沼蝦、南海沼蝦、大和沼蝦及日本絨螯蟹,亦已出現在新店溪碧潭水域及景美溪,甚至於基隆河上游亦捕獲日本絨螯蟹的亞成蟹,連接蟹產卵的河口及幼蟹成長的中下游,基隆河洄游生物的通路,也因水質改善而逐漸恢復暢通。
河川水質改善魚群數量也增加,魚類形成的食物鏈也向上延伸,最典型即是長嘴食魚群的冬候鷺科鳥類,停留時間可從10月至隔年4月,停留時間長達7個月,另外在新店溪口至碧潭水域,從秋天至隔年春天,亦有魚鷹尋巡魚群,魚鷹捕魚畫面不斷上演,使淡水河展現高度的生命活力。
淡水河流域不僅是北臺灣政治、經濟與文化的重心,也蘊藏了許多人心中珍貴的記憶與城市的文化資產。因此恢復淡水河系原有功能是大台北都會區發展的首當之要。淡水河這條美麗的河流,曾經是那樣的髒亂污濁,然而,在公私部門共同努力下,又逐漸恢復了過往的生機與原有樣貌,未來水質與水岸環境,也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