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環保署與美國環保署6月14日在國立中央大學共同舉辦「大氣汞監測國際合作會議」,共有來自美國、瑞士、日本、韓國、印度、蒙古、越南、泰國、柬埔寨及孟加拉等國政府及學術研究部門10餘位代表與會。我國環保署長李應元、美國在台協會副處長傅德恩、外交部北美司副司長姚金祥、越南使節代表陳維海及泰國駐臺商務處處長陳春蘭應邀開幕及揭牌。
環保署表示,近年來由於亞太地區經濟與工業快速發展,人為產生的汞污染物藉由氣流長程傳輸影響全球空氣品質,或經由降雨進入水體、魚體,對環境影響深遠,引發各國重視汞監測議題。該署自95年在海拔2,862公尺的鹿林山,設置鹿林山大氣背景監測站,長期觀測跨境污染傳輸,並於101年與美國簽署合作協定,加入全球大氣汞監測網(AMNet)及美國國家汞沈降監測網(NADP),監測技術與世界先進國家同步。
環保署同時表示,我國與美國於103年共同合作建立「國際環境夥伴計畫-亞太地區濕沈降之汞監測網」,與越南、泰國及印尼進行先導型研究(Pilot Study),由我國協助越南及泰國建立汞濕沈降採樣系統,並提供汞樣品分析及監測數據品保品管作業。我國建構環境監測技術中心,協助亞太地區夥伴國家建立汞監測採樣分析技術,由此技術平臺可共享東亞國家汞監測數據、測站資訊、掌握汞特徵及變化等資訊。此外,我國也提供汞監測諮詢之教育訓練及15套濕沈降汞採樣器,以更加瞭解亞太地區汞監測狀況,強化我國於區域內國家之夥伴關係。
環保署於95年與美國太空總署(NASA)簽署合作協定,鹿林山測站加入全球光達監測網(MPLNET)及氣膠監測網(AERONET),探討雲與氣膠垂直分布特性;與美國海洋與大氣總署(NOAA)共同合作,加入溫室氣體(CCGG)全球觀測網;為探討東南亞生質燃燒污染物之跨境長程傳輸,我國於106年將持續與NASA及NOAA進行長期監測計畫。
這項成果發表會展示鹿林山測站所累積的監測數據,並透過我國建構的汞監測的技術及資料交換平臺,可擴大推展環境監測技術的多邊區域合作模式,促進國際環境保護工作之技術交流,臺灣將持續推動相關工作,期許我國可由環保技術輸入國轉型成為環保技術輸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