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環境部新聞專區

產官學研齊心力 土水專家動起來

:::
土壤及地下水
109-08-12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土污基管會]

有鑑於民眾對於土壤及地下水保護意識日漸提升,環保署張子敬署長亦重視土水污染預防及技術發展,特別蒞臨台灣土壤及地下水環境保護協會於今(12)日假集思台大會議中心,召開會員大會暨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調查與整治之新穎技術及實務案例研討會,與產學界研討土壤及地下水環境保護及國際交流工作,共同努力預防污染、提升整治技術及確保環境永續。

張署長表示,土水議題的關切是在爆發一連串的農地及糧食污染、工廠污染等事件後,才催生出「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至今努力20年的成果,已掌握全國土壤、地下水及底泥品質狀況,接下來要面對的挑戰,則是污染場址的整治改善。為了加速改善污染農地,還地於民,長期投入研發污染農地改善方式,至今已完成950公頃污染農地改善工作,恢復每年稻米產值約1.5億元。明(110)年將改善完成所有污染農地,未來農地污染預防的重點放在「有效監控」,開發新穎溯源技術,立即發現污染,一定找到兇手,杜絕農地污染發生。

張署長說,國內部分污染場址因為污染樣態複雜,面積較大,所需整治時間較長,除環境問題外,亦有礙當地土地利用與發展。目前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中已有污染土地利用相關機制,搭配風險管理,使污染改善能與土地利用併行。環保署也持續精進這項制度,透過風險評估程序的優化,以及中央地方合作整合審查流程,藉由分區利用,提供經濟誘因使責任主體推動其他分區之改善工作,以達土地環境永續經營之目標。

此外,張署長強調,為避免污染土地關係人有整治意願卻無能力負擔整治資金之情形,環保署也著手研議土污基金信用保證機制,期透過此機制,協助污染土地關係人取得必要資金進行整治,當土地價值提升後,除可歸墊所借貸之資金外,亦可促使污染場址加速完成改善並解除列管。

近年環保署已投入約2.9億於新穎技術研發,並完成262案污染整治及調查技術研發工作,獲取23項專利及5項技術移轉洽談等豐碩技術研究成果,估計每年創造2.03億市場效益,帶動230~350人次就業機會。另匯集學術研發能量,歷年來已成功媒合56件技術應用於試驗場址,都獲得良好試驗成效。未來環保署將逐步推動由官方認證之模場試驗技術,讓臺灣土水技術實績能透過官方的認可,推廣到國內、外市場,創造「整治臺灣隊」於國際上的產業優勢。

最後,環保署表示,感謝各界關心土壤及地下水之專業人士長期之努力,本次會員大會及研討會與會200餘人共襄盛舉,發表之臺灣土壤及地下水整治經驗,以及農地的整治技術,可進一步解決南向國家農地污染、糧食供給問題,並作為推動國際化交流的成功案例,未來持續透過產、官、學界共同合作,共創臺灣土水產學前景。

回到上一頁

看了這則新聞的人也看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