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投入惜食環境教育,起因於減少廚餘,並強調惜食最重要的是從「源頭」就開始減量,而不是製造出大量的浪費後才想辦法解決。
根據聯合國報告指出,有1/3的食物會在生產、收割、運送、消費的過程中被浪費,且超過50%的食物浪費是集中在餐廳及消費者端。這些大量的食物廢棄物會產生廚餘、溫室氣體排放等環境問題,造成環境的負擔。環境部透過推動惜食的環境教育,希望從根本減少食物浪費與廚餘,進而減少碳排放,保護環境。「不只是不剩下,而是盡可能完全地發揮食材的用處,把食物的價值最大化」。
因此,環境部自111年起辦理「首惜廚師甄選活動」,向民眾推廣「主動說、可以選、可打包、吃格外、吃全食、愛地球、吃在地、惜食材、愛分享、愛推廣」的惜食十大行動理念,從生活中減少碳排放量,達成2050淨零轉型目標。今(114)年第3屆更首度攜手農業部、家樂福文教基金會及地方政府,在食材上融入更多對環境及動物友善的永續理念。而在料理主題上是以「人人都可以是首惜廚師—家中可以輕鬆上菜的好料理」為主題,以吃全食(零廚餘)、吃格外、食當季、吃在地(低碳排料理)等惜食作法出發,希望人人都能從日常餐桌上開始惜食,用最簡單的方式守護環境。最終料理組由屏東縣的黃千珊從全國572位參賽者中脫穎而出,獲得「首惜傳說獎」首獎殊榮。教案組則由金門縣代表隊獲勝。
環境部表示,金門縣代表隊因為在校園中看到營養午餐剩下很多廚餘,特別設計出「人人都是『食光機』」教案,藉由引導學生從觀察午餐廚餘出發,除了惜食以外,還能學習食物營養、碳足跡等知識,培養孩子面對糧食問題與氣候變遷的同理心及行動力。而料理組優勝的黃千珊在決賽中她跳脫傳統烤雞框架,將富含澱粉的芋頭餡料填入雞肉中,再佐以當季苦瓜製作的莎莎醬,完美呼應「吃全食」、「吃在地」、「食當季」的惜食精神。更在「零廚餘」理念堅持下,將第一道料理剩餘的雞爪,以最簡單的方式融入第二道「貓耳朵番茄湯」中。
環境部表示,首惜廚師競賽是生活智慧、經驗與料理技藝的極致融合,感謝參賽者一同傳達惜食理念,後續會陸續將優秀的作品與理念透過多元方式運用,並介紹給民眾參考。同時也呼籲民眾實踐「按量點菜不浪費、均衡飲食不擇食、惜糧惜食少廚餘」的「惜食三原則」,外食盡量吃光或打包,在家吃多少煮多少,響應惜食也減少廚餘,一起為我們的環境減少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