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環境部新聞專區

環保署開發新的生物毒性檢測技術

:::
環境檢測
97-10-14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檢驗所 ]

環保署環境檢驗所派員赴美國地質調查所哥倫布環境研究中心(USGS-Columbia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enter)研習新的生物毒性檢測技術,並在國內成功開發以端足蟲(Hyalella azteca)作為生物毒性測試的新檢測技術。

所謂生物毒性檢測,即是使用生物活體來檢測樣品(通常為水樣或是底泥)中的毒性大小。常使用的生物包括鯉魚、米蝦及水蚤等,實驗期間為24小時至96小時不等。

環境檢驗所表示:新的生物毒性檢測技術-端足蟲,其體型大小約5公厘,溫度適應廣,個體差異性小,並在實驗室容易繁殖,可隨時提供所需之試驗生物。實際應用時,先於燒杯中模擬樣品在環境中狀態,再放入端足蟲並每12小時換水,經過10天之後,依存活率判定生物毒性。其反應毒性的時間需時甚短、費用低、靈敏度高,且有數據重現性高等優點,因此不同於傳統化學分析方法只針對現有已知污染物檢測,更可實際推估承受水體所可能造成之生物危害。目前歐美先進國家已用於環境污染風險評估及危害鑑定上,應用範圍廣泛且成效良好。

以往國內經常利用鯉魚來作為水質毒性之測試對象,但由於環境污染物種類相當複雜,而鯉魚對於農藥毒害較不敏感,且不容易進行長時間之實驗,不易完全反應底泥及水質之毒性。因此近年來,國外不少研究開始改以端足蟲作為底泥毒性確認評估及水質毒性測試。未來環保署將參酌國際研究趨勢,應用端足蟲進行底泥及水質之毒性測試,以研發出國內最適合之毒性生物測試方法,俾有助於水體環境之監測。

回到上一頁

看了這則新聞的人也看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