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體報導「臺灣肺腺癌罹患率全球第一」及「空污害臺人罹肺癌是國外3到5倍」等內容,環保署指出,該報導所引述的Nature期刊文獻(題目:Lung adenocarcinoma promotion by air pollutants),其內容並無上述結論,呼籲引用科學文獻應慎重及正確,避免造成誤解!此外,該篇期刊也特別附帶提到我國空氣污染自2013年以後大幅改善的事實。
環保署說明,該篇採用英國、南韓及臺灣細懸浮微粒(PM2.5)及癌症資料進行研究,目的為探討PM2.5導致肺腺癌的因果關係及生理機制。研究說明PM2.5會使身體中的原先存在的致癌基因突變及細胞發炎反應,促進肺腺癌的發生,而無論亞洲或西方國家在特定年區間的PM2.5濃度與肺腺癌發生率皆呈現正相關,呼籲國際應關注此公共衛生議題。
而文獻中各國PM2.5濃度、暴露評估方式、癌症登記資料年份皆不同,並無法比較各國差異。例如所引用南韓PM2.5濃度之時間區間為西元2015-2017年,臺灣則引用2004-2015年,故文獻並未直接進行各國比較,遑論所謂「臺灣肺腺癌罹患率全球第一」,更是嚴重誤解其內容。不同年份區間亦可能導致研究分析結果不同,且與我國近年空氣品質監測數據資料亦有極大差異。
另外,若以文獻中提到我國與南韓空氣品質相較,依據近年實際空氣品質監測數據,我國監測PM2.5年平均濃度均明顯低於韓國(韓國最新數據2021年18μg/m3,我國為14.4μg/m3),2022年更改善至12.4μg/m3。
近年環保署偕同各部會及地方環保局,攜手全民共同推動各項空氣污染防制措施,使我國空氣品質指標普通及良好(AQI≤100)比率已由2013年68.2%,提升至2022年93.6%,其中PM2.5、NO2及SO2濃度下降幅度分別達48%、32%及63%(詳細濃度數值如附表)。依據如本文獻的科學研究,相信大幅度的空氣品質改善,可持續降低與空氣污染相關的疾病發生。
環保署強調,延續前期空氣品質改善成果,目前也正在規劃2024-2027年第二期的空氣污染防制方案,且將結合各縣市政府因地制宜提報空氣污染防制計畫,期能進一步提升我國空氣品質,維護民眾健康,也呼籲各界引用科學文獻應謹慎解讀,傳遞正確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