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團體今(1)日舉行「為氣候而走 打造韌性臺灣」遊行,環境部表示,對抗氣候變遷,需要大家一起行動。這個月即將在巴西貝倫(Belem)舉行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30次締約方會議(COP30),就是以「全球共作(Global Mutirão)」為主題,呼籲政府與非政府以集體行動推動「巴黎協定」的全面落實。臺灣作為國際社會負責任的一員,與國際同步提出2035年國家自定貢獻(NDC 3.0) ,將持續攜手企業、青年及民間團體共推氣候行動,提升氣候行動量能,打造韌性永續家園。
今年是全球面對氣候變遷關鍵的時刻,賴總統主持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在今年1月提出2030、2032、2035年國家減碳新目標,及加大加快的減碳旗艦計畫。10月30日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5次會議,賴總統表示,「綠色成長」是驅動國家整體發展的強大動能,未來要繼續強化,做到「政府領航、民間齊心」,共創淨零轉型新局;政府會持續努力並結合更多民間力量,逐步強化面對災害能力,建立更完整氣候調適機制。
2025年環境部氣候行動五大共作成果
一、邀企業公私協力,碳定價制度創造淨零轉型新動能
今年是臺灣碳費元年,象徵以經濟誘因驅動減碳的新階段,透過自主減量計畫,帶動超過9成碳費徵收對象加大減碳力道,預估2030年有3,700萬公噸CO2e減量效果。今年5月23日成立「綠色成長基金」,由國發基金挹注100億元帶動民間投資淨零永續新興產業,並邀企業成立「綠色成長聯盟」,透過公私協力的參與模式,加速我國碳市場制度與國際接軌。
二、擴大社會溝通,凝聚氣候行動共識
自今年4月起,環境部與各部會協作推動20項減碳旗艦行動計畫社會溝通,邀集產官學研及民間團體共商氣候解方,並就我國減碳新目標舉辦分區溝通座談會議,包含超過20場、4,300人次參與的社會溝通會議,多元蒐集民間團體、青年等各方意見,凝聚全民共識,使氣候行動逐步從政府倡議轉為全民實踐的新文化。
三、開展國際合作,展現臺灣淨零行動力
臺灣今年邁出國際合作重要一步,與友邦巴拉圭正式簽署「碳權合作備忘錄」,將在《巴黎協定》機制下展開減碳與技術合作。另致力於「綠色成長聯盟」能力建構,邀請企業赴德國進行總量管制排放交易制度交流。
四、青年參與&綠領培育,打造淨零世代氣候行動
環境部邀教育部、大專院校及高中學科中心共同辦理淨零世代系列活動,設置青年氣候行動專區及互動平台,走入校園與大專青年多元交流,邀高中教師增能研習,並透過青年百億海外圓夢計畫選派臺灣青年代表赴巴西參加COP30交流;另建立綠領人才培育制度,設立資訊與職缺查詢平臺,多元鼓勵及支撐青年投入氣候行動。
五、啟動跨部會、跨領域、全民參與的氣候調適行動
面對創紀錄高溫挑戰,環境部成立「臺灣抗高溫對策聯盟」,串聯中央、地方與產業力量,推動行動、科學與制度三面向調適策略。今年推出「抗高溫涼適地圖」,整合全臺3,300處避暑點,並舉辦「抗高溫行動展」吸引逾4萬人次參與,提升全民防熱知識與行動力。
環境部指出,今年是臺灣邁向淨零轉型的重要里夢程碑,從碳費制度上路、提出NDC3.0到綠色成長啟動,都是政府與企業及社會各界一起行動。如同賴總統在30日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所說,歡迎更多國人一起關注氣候變遷議題。在轉型路上,除了政府做前鋒,也需要社會的共識、產業的活力,以及全民的參與。大家各司其職,同舟共濟,一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