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當今全球最迫切的暖化課題,臺灣身為地球村的一份子,亦與國際夥伴共同合作推動碳捕存技術以貢獻心力,環保署今(19)日舉辦「2014年碳捕存環境影響評估暨風險管理國際研討會」邀請到國際能源總署(IEA)、全球CCS協會(GCCSI)、前美國能源部次長、日本CCS調查公司(JCCS)、英國學者、荷蘭Ecofys專家及國內專家學者針對全球碳捕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發展趨勢、CCS環境影響評估與封存監測技術及示範場址經驗等資訊進行分享,包括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國政府官員及泰國專家亦參與這場盛會,成功開創溫室氣體減量技術之區域夥伴關係新局。
首先,魏國彥署長以環保署大家長及臺大教授身分,對遠道而來的貴賓表達最溫暖的歡迎,他致詞時並指出由於化石能源在臺灣未來仍可能持續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我們也認知到碳捕存對國家減碳目標貢獻的潛力。今(103)年4月美國環保署長麥卡馨來臺訪問期間,臺美雙方對於氣候變遷、環境保護諸多議題等具有高度合作共識,並宣布成立「國際環境夥伴計畫」,更期許擴展雙邊合作為亞太區域夥伴多邊合作。今(19)日的國際研討會,涵蓋了許多碳捕存核心的議題,包括國際推動碳捕存技術發展以及推行示範計畫的風險管理經驗,期望碳捕存的種子能夠開始在臺灣發芽,亞洲茁壯,並進一步於世界綻放成果。鄰近的日韓等國已有碳捕存協會,環保署也正推動成立中華民國碳捕存協會(Taiwan CCS Association),致力於推行碳捕存示範計畫與區域夥伴合作。
美國在臺協會馬啟思處長亦表示,去(102)年6月,美國總統歐巴馬宣布氣候行動計畫(Climate Action Plan),致力於減碳、減緩氣候變遷衝擊、以及引領世界夥伴合作關係。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IPCC)的第五份評估報告(AR5),為達成升溫不超過2℃的目標,減碳計畫若不包含碳捕存,將使成本倍增。因此美國至今已投資超過60億美元於碳捕存計畫,致力於協助私部門跨越投資障礙,推動大型碳捕存計畫。美國境內已有3個大型的示範計畫,在德州、伊利諾州和路易斯安那州,估計每年共能捕存650萬噸二氧化碳。深信今天的國際研討會能夠深化國際共同的努力,分享彼此在發展碳捕存重要的技術與經驗。
在全球碳捕存發展趨勢主題中,IEA碳捕存單位主管Mr. Lipponen表示碳捕集、封存及運輸等個別技術已被廣泛使用,惟仍須持續發展大規模之整合性碳捕存技術,且須正視公眾溝通的重要性。GCCSI亞太地區總經理Ms. Penrose介紹運轉中示範計畫的初步成果,已顯示大規模的碳捕存技術確實具備實務可操作性,且能為減碳帶來顯著貢獻。前美國能源部次長,也是目前GCCSI美洲地區總經理Dr. Der提到,在實務上除了透過公部門進行配套法規的建置、以提供使用碳捕存技術之誘因外,亦須透過大量示範計畫之推動、加速技術發展以降低技術成本,方能克服在成本上的可能障礙。我國工研院綠能所胡耀祖代理所長介紹現階段臺灣碳捕存發展現況,並指出臺灣已於2013年中建立全球最大規模的鈣迴路捕集試驗廠(1.9MW),顯見臺灣在碳捕存技術發展上已具備卓越的發展能量。
碳捕存環境影響主題中邀請荷蘭Dr. Koornneef針對荷蘭境內CCS計畫-ROAD專案過程中,依據現有「環境影響評估指令」,分別對電廠裝設捕集設備、管線運輸及地質封存,探討其影響環境的關鍵因素,並指出以生命週期之概念進行評估是必要的方式。另臺灣大學馬鴻文教授指出環境影響評估可確保CCS計畫在決策與執行過程中考慮到相關的環境衝擊,並且結合經濟社會與法律規範等面向,規劃出適宜的行動方案。
安全碳封存主題中英國學者Dr. Verdon 分享國際案例研究,指出穩定的地質條件可確保碳封存完整性,且完整的監測技術及設備可強化碳運輸及封存過程的安全性。因此碳捕存監測、查證及評估技術應為我國碳捕存技術發展之重要方向。中央大學林殿順教授則表示臺灣具有優良地質條件可進行碳封存,初步估計於陸域及近海地區具備約487億噸之封存容量,建議應儘早規劃不同類型(如油氣層及鹽水層)之封存示範場址,進行基線調查並發展適用之監測及驗證技術。此外,日本JCCS技術部長分享如何協助日本政府推動北海道苫小牧示範計畫,為強化與大眾溝通,釐清地震並不會危害碳封存,其採行的做法是揭露示範計畫的相關訊息與資料,在鄰近場址的社區舉辦各種講座、展覽、論壇,並加強和年輕世代的溝通,協助民眾了解CCS的運作模式與安全性。可作為國內成立碳捕存協會(TCCSA)之經驗參考。
(會議簡報可至http://ccs.gov2.tw/content/2014ic-0519網站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