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掌握我國南部地區細懸浮微粒(PM2.5)的污染特徵,環保署自民國94年起在高雄縣及屏東縣等地共設置4處空氣品質超級測站(supersites),進行PM2.5質量與成分連續監測。根據三年來監測結果顯示,南部地區PM2.5化學成分主要為硫酸鹽、有機碳、硝酸鹽及元素碳,且其濃度約有80%來自衍生性微粒,這些結果將有助於未來該署研訂更妥適的污染管制策略。
環保署表示,南部地區PM2.5容易在秋季及冬季氣象條件不利擴散時出現高濃度,主要化學成分以硫酸鹽占27%最高,可能係受到亞洲地區工業污染排放SO2的影響,其次為有機物23%、硝酸鹽14%及元素碳6%。
環保署指出,過去對於PM2.5成分分析多以人工採樣分析,採樣時間為12小時或24小時,無法提供PM2.5成分逐時變化資訊,造成污染形成原因研判的障礙。為有效解決南部地區衍生性污染的問題,乃參考美國引進先進監測技術,並與國內學術機構合作,運用超級測站連續監測空氣中PM2.5的化學成分、光學特性及粒徑分布等變化,以提供污染成因研判的參考。這些資料除可作為環保署污染防制的參考,亦可提供科學研究以及民眾健康風險評估的基礎資訊,目前皆已透過網路免費提供各界使用。
整體而言,微粒超級測站有助於空氣中PM2.5的成分特性、來源的瞭解,對我國空氣品質管制策略之擬訂相當有幫助,並可作為未來健康效應之評估參考。香港及中國大陸最近才開始要進行微粒超級測站的設置及監測,我國空氣品質監測技術能力在亞洲是很先進的,未來更可以結合全國一般及特殊測站,進行國際監測技術與資訊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