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7年環保署推動資源回收四合一制度的初期,每年回收塑膠容器4萬5千公噸,而到去年已將近14萬公噸,若以600cc礦泉水瓶推算,大約有70億支的瓶子,體積大約可以堆滿4座的台北101大樓,若把它給串起來的話,長度則可圍繞台灣1,680圏。這都是近年來資源回收觀念漸漸深植人心並化為行動的成果。
環保署表示塑膠容器既方便又好用,舉凡隨手飲用的礦泉水瓶、各種飲料瓶、家裡的沙拉油瓶、清潔劑瓶……無處不在你我身邊,若不回收的話,將對環境的造成莫大的影響,並且對資源的耗竭將無法回復;而回收這麼多的廢塑膠容器,每年可減少約2億8千萬的垃圾處理成本,更創造了每年約35億產值的再生原料。
環保署說明很多民眾都對回收後的東西跑到哪裡去?回收後是不是有再利用價值?期望了解如何配合回收,以及回收再利用的管道和再利用的用途等訊息。塑膠材質有很多種,再生利用時必須按不同的材質分別處理,不過民眾只要將廢塑膠容器集中一起回收就可以了,家庭或公司產生的資源回收物,可交給清潔隊資源回收車,或社區大樓的資源回收站回收,在戶外所產生的可以到就近的販賣點(例如超商、超市、量販店等)或交通場站回收,而這些回收的東西會經由回收商再做專業的細分類,就塑膠容器部分至少要進一步依不同材質分類為PET、PVC、PE、PP、PS等類別,才能為下一階段再生處理廠所利用。
環保署指出各種塑膠容器經回收商分類後分別被壓縮打包成瓶磚,載往再生處理廠處理,再生處理廠最重要的工作是要把同類材質瓶磚純化,將不同的材質分離出來,並進行破碎清洗的過程,最後再透過熱融押出的過程,製造出各種塑膠再生脂粒,其中最麻煩的過程是要把瓶子上不同材質的標籤、瓶蓋、黏膠、雜質等分離或去除,如此才能獲致良好品質的再生原料。不同的材質可以做成不同的塑膠製品,例如PET材質的寶特瓶,大約五個可以做成一個環保袋,三個PS材質的保麗龍餐盒可以做成一支尺,這是不是很神奇呢?不過這都要靠你我良好的回收習慣,才能讓資源得以生生不息循環利用。
環保署強調目前台灣地區廢塑膠容器回收商大約有160家,而專業的塑膠再生處理廠則有17家,但是回收的管道及後續再利用情形還是會有許多民眾不清楚,其實很簡單,在家可以配合清潔隊資源回收車回收,出門在外則可配合投入公共場所設置的資源回收筒或拿到回收點回收,至於回收再生的品質則有賴民眾盡量把殘餘物質清乾淨,不要混入衛生紙等雜物,因為單一材質才能夠確保再生利用(資源回收三步驟:1沖2踏3分類),民眾如果還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撥打全省免費資源回收專線0800-085717(您幫我清一清),或上網查詢資源回收網 (網址:http://recycle.epa.gov.tw/),一起為我們的環境努力。
附件:
各種塑膠材質說明:
PET-俗稱「寶特瓶」,透明、不透氣、耐酸鹼,瓶身屬吹瓶法製造,所以瓶底中央有一原點,標示材質符號1號,再生料可再製成:單絲→假髮、拉鍊鋸齒;薄片→包裝盒(蛋盒、文具L夾);聚酯棉→填充棉、不織布、聚酯布料。
PE-家中一些裝填鮮奶、沐浴乳、洗髮精的半透明或非透明容器屬HDPE居多,另HDPE較LDPE熔點高、硬度大,且更耐腐蝕性液體之侵蝕,LDPE多數使用於塑膠袋,標示材質符號2號(HDPE)及4號(LDPE),再生料可再製成:垃圾桶、工具箱、腳踏車踏墊、垃圾子車等具彈性之塑膠再製品。
PVC-PVC與PET的優點同屬具透明、不透氣、耐酸鹼的特性,早期許多礦泉水的包裝就是採用PVC瓶。但PVC由於製造過程可能因部分單體聚合不完全而釋放致癌物,因此並不適於裝填食品級物質,現多已改用PET瓶,標示材質符號3號,再生料可再製成:水管彎頭、人造皮革、電線覆皮、防火建材等。
PP-最大特點是耐高溫(約-20℃~120℃),特別適於裝填豆漿、米漿等需要蒸氣消毒的製品。PP與PE的特性極類似,但其硬度較PE高,因此用以製造容器瓶蓋居多,標示材質符號5號,再生料可再製成:垃圾桶、工具箱、腳踏車踏墊、垃圾子車等具彈性之塑膠再製品。
PS-吸水性低,且其尺寸安定性佳,可用射模、壓模、擠壓、熱成型加工。一般依其是否經過「發泡」製程區分為發泡與未發泡兩類。未發泡PS主要應用於建材、玩具、文具等,也可常見製成容器填充發酵乳品(如養樂多、健健美、多多等乳製品或乳酸產品)等,近年來亦大量使用於製成免洗餐具,標示材質符號6號,再生料可再製成:即可拍相機外殼、衣架等硬質易碎、不具彈性之塑膠再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