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環保署為提升地方環保單位對工業區水污染查核取締成效,建置及驗證科技儀器輔助查核,有效提升稽查實效,稽查時發現違法之取締告發率較傳統稽查方法高11倍之多。
環保署日前完成試驗計畫,建置並驗證科技儀器輔助水污染查核,包括水質自動監測即時報系統、透地雷達等輔助工具。經鎖定40家工業區內事業查核,成功告發取締14家,嚴懲25件次違法案件,罰鍰計195萬元,其中2件違法行為並涉及刑責。經統計取締告發率高達35%,較傳統之稽查高出11倍之多,成效卓著。另外,本計畫同時建立廢水排放合理性分析系統,可將傳統管末水質稽查提升至廠內廢水處理操作查核,藉由用水量、電量、藥量及污泥量,按論理法則及經驗法則分析其合理性,據以判斷是否未正常處理排放,經初步驗證該合理性分析程序的準確率約66.6%,可有效協助稽查人員判斷工廠偷排情事。
環保署表示,地方環保人力及經費有限,加上工廠偷排手法日異翻新,傳統稽查如要查獲非法偷排日趨困難。因此,亟需運用前述的科學方法或科技儀器輔助以提升稽查實效,以水質自動監測即時報系統為例,因目前通訊科技蓬勃,幾乎人手一機,將水質監視儀器及通訊系統結合,成為簡易可攜帶式儀器,便於稽查人員將設備裝設於常發生偷排之排水路上,若偵測到水質發生異常現象,可自動透過無線網路傳輸警報訊號,即時以手機簡訊通知稽查人員,迅速趕至鎖定工廠稽查。應用此科技儀器,可大幅減輕稽查人力及物力,使稽查工作如虎添翼,尤其是對偷排的工廠最為有效。
環保署進一步表示,本次查核大園、觀音、龜山及平鎮四個工業區內40家清除處理再利用、電鍍及印染整等事業,因違法遭查處之14家事業中,有7家為惡意繞流偷排,比例偏高,顯示工業區廢水排放雖大力取締,仍有部分業者心存僥倖,違法將未經妥善處理廢(污)水偷排。今後環保單位除將持續對工業區廢水加強稽查管制外,並將應用科學設備或儀器協助稽查,將工業區內嚴重污染事業列為專案管制對象,進行長期監控及查處,讓污染源無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