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諾貝爾獎的光環,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與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喚醒世人對溫室效應的重視。台灣雖非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及京都議定書之締約國,但身為地球村一份子,願意善盡因應氣候變遷與溫室氣體減量責任,對此議題亦展現高度關注。本次「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十三屆締約國大會(COP13)暨京都議定書第三屆締約國會議(MOP3)」於96年12月5日至15日假印尼峇里島舉行,台灣代表團由環保署張副署長豐藤擔任團長,加強與相關國家進行會談交流,各主要部會亦派代表出席,專家學者及地方政府亦踴躍參與,以掌握各項議題進展及建構減量與調適能力。本次與會期間共完成9場次以上官方會談,努力向國際發聲,同時於公約周邊會議現場辦理為期兩天之展示攤位,並首次辦理一場以台灣自願減量行動為主題之周邊會議,可謂相當成功。
台灣藉由此次與會過程首次籌辦的周邊會議(side event)以及展覽場,爭取到不少的交流機會,更引起日本媒體的重視,先後有東京新聞與產經新聞前來採訪;其中,許多先進國家及日本媒體對於台灣提出非附件一國家中第一部的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備感興趣;除肯定台灣自發性努力的成果外,更認為台灣在現有國際困境下,先行推動自願減量措施,可作為後續參與京都機制規劃的機會。此外,台灣代表團在短短一星期中,完成9次以上的官方會談,難以計數的非正式交流與每日匯報的重要資訊蒐集,與會代表均感成果豐碩。
台灣以新興工業國家的立場,一向積極參與協助開發中國家之技術移轉及能力建構工作,近年來透過公約活動的參與,及相關雙邊或區域性活動的規劃,與友邦國家如中美洲及太平洋島國地區等,所推動的再生能源開發、造林及其他調適計畫等著有成效。此外,高雄市以「地方政府環境行動國際理事會」(ICLEI)成員的身分,積極參與相關會議並與各城市代表交流,為日後的國際合作建立基礎。
本次大會伴隨著美國因應之立法活動有所進展、歐盟擬定新而嚴格的減量目標、澳洲批准京都議定書下而樂觀的啟動。但在談判過程中,不同國家集團間的立場差異持續拉鋸,對於後京都減量責任之義務甚至一時間落入「全有或盡失」(all-or-nothing)的不確定狀態。所幸在各方的斡旋下,在歷經延長超過一天時間及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親自返回峇里島協商下,於12月15日下午終於產生峇里島路線圖(Bali Roadmap),即同意開始進行全球氣候變遷協議之談判及協商議程安排,並於2009年完成談判。此外,本次公約第一號決議文峇里島行動計畫(Bali Action Plan),對於已開發國家採取之適當減緩行動須包含進行量化排放限制及減量目標;對於開發中國家則以永續發展為內涵,在獲得技術或資金及能力建構下,推動可供量測(measurable)、報告(reportable)及可供查證(Verifiable)之適當減緩行動。
會議雖未出現各界殷切期盼的明確量化減量目標及時程,但由於已開發國家對於後京都的減量責任於2009年前將出現明確談判結果,而開發中國家也被要求將減量行動提供透明化、量化及可供檢證之資訊,這個發展對於身為新興工業化國家的台灣而言,仍應儘快啟動具體因應對策。
公約已經進入後京都議定書討論階段,亟需開發中國家觀點或實務經驗,本次台灣代表團與會正好扣和此一焦點,將台灣經驗及規劃構想與國際友人分享,獲致好評。儘管台灣不是京都議定書締約國,但是溫室氣體減量的制度規劃大多朝與國際接軌方向進行,同時面對與日遽增的減量情勢,台灣更應致力於在符合國際規範或做法下,進行相關盤查登錄及減量等能力建構工作,以爭取國際的認同,並將危機化為轉機,勇於面對低碳時代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