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於7月22日在文化大學大新館(台北市延平南路127號)舉辦「微粒超級測站成果發表會」,會中邀請國內對超級測站有關微粒污染有深入研究的專家學者,包括:台灣大學詹長權教授、中央大學李崇德教授、成功大學吳義林教授等發表研究成果,歡迎有興趣民眾前往參加。
環保署表示,過去對於空氣中懸浮微粒的成分,多以人工採樣分析,採樣時間為12小時或24小時,無法提供懸浮微粒成分逐時變化資訊,造成污染形成原因研判的障礙。環保署自2002年在台北縣新莊建立第一座微粒超級測站(supersite),2005年在高雄設立橋頭、前鎮、輔英及潮州四個微粒超級測站。
環保署指出,從超級測站逐時的PM2.5成分監測結果,顯示我國PM2.5化學成分主要為硫酸鹽、有機碳、硝酸鹽及元素碳。搭配PM2.5光學特性及粒徑分布變化等資訊,有助於該署研訂更妥適的污染管制策略。微粒超級測站長期監測資料,將是未來訂定PM2.5相關標準或管制的重要參考依據。這些資料自2008年10月起皆已透過該署網路公布並免費提供,歡迎大家多加利用。
我國目前的空氣品質監測技術能力,在亞洲地區可算是相當先進;微粒超級測站長期成功地運轉,提供了微粒成分連續分析的難得經驗。微粒特性的高時間解析度的分析,除有助於本地污染管制策略之擬訂,作為健康效應評估參考,在污染物長程傳輸的分析、研判,更加重要。香港及中國大陸最近正要開始進行微粒超級測站的規劃及建設,先前都曾經派遣專家學者陸續來考察我國微粒超級測站的運轉經驗。
本次發表會歡迎有興趣民眾踴躍參加。報名連絡電話:02-23117722轉2352、2336或03-4227151轉34652(中央大學,羅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