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桃園市嚴重污染河段長度下降,但部分測站濃度卻上升,行政院環保署回應如下:
桃園地區111年1至5月降雨量1,161公厘,今(112)年1至5月降雨573.5公厘,減少約一半,降雨量減少確實會造成河川基礎流量及涵容能力降低。今年6月以後降雨量恢復正常,檢測結果水質相較往年更加改善。
以黃墘溪工程為例,原來生化需氧量設計出流水質為12毫克/公升,現場操作放流水水質最低可達4毫克/公升,今(112)1-5月放流水質平均6.7毫克/公升,更優於原設計值,設施操作效果良好,惟因河川基礎流量流量及涵容能力降低,造成水質檢測仍然沒有辦法脫離嚴重污染,今年6月雨量恢復正常之後,河川水質檢測結果已經大幅改善。
水質現地處理設施與下水道工程建設需要密切配合,在短時間內下水道沒有辦法到達地區,藉由截流污水導入現地處理設施處理之後再排放入河川,確實可以提升河川水質確保用水安全,所以現地處理設施具有其必要性。
桃園市政府辦理17處水質改善計畫,關係到石門、鳶山堰集水區範圍的水體水質改善,對大台北地區用水安全的保障攸關重大,且完成之現地處理設施均已發揮成效,顯見其必要性。
台灣地區民國91年開始積極整頓河川提升水質,不論桃園市或全國的嚴重污染河段長度在中央與地方的合作之下都是呈現下降的趨勢,以全國而言,104年底河川嚴重污染長度由4.2%降至111年底的2.6%,7 年間雖受氣候變遷影響、旱澇加劇致嚴重污染長度有所波動,但整體而言是朝向改善的方向前進。
為解決桃園地區甚至是全國的下水道系統未到達地區的水體水質問題,本署補助經費與地方合作設置現地處理設施截流晴天污水改善水體水質,並與內政部營建署合作針對具高污染潛勢河段優先推動下水道系統興建及接管的工作。基於氣候變遷的調適,環保署在成立環境部後將更積極與內政部及地方政府合作解決生活污水下水道系統的普及和過渡期的水體水質維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