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氣候變遷的嚴峻挑戰,國際主要國家都積極推動減碳路徑與設定淨零排放目標,而淨零減碳成效與空氣品質改善具有高度關聯性。再者,國際間也常以PM2.5空氣品質檢視國家空污政策推動成效。環境部經過努力,發表空氣品質 政策白皮書,即以2030年達到10微克/立方公尺(µg/m³), 2035達到8(µg/m³)為目標。https://air.moenv.gov.tw/TopicArea/ AirPolicyWhitepaper.aspx
在亞洲,我國所設定2030年減碳目標僅次於日本,優於韓國、新加坡及中國等多數主要國家。在積極推動減碳及改善空氣品質的政策下,我國113年PM2.5年平均濃度為12.8微克/立方公尺(µg/m³),雖略差於日本的8.5 µg/m³,但顯著優於韓國約18 µg/m³以及中國30 µg/m³。至於新加坡,年平均值約11 µg/m³,其主要電力仰賴天然氣與燃煤發電(占比達94%)且石化業發展蓬勃,但因為當地為海島,沒有高山屏障,大氣擴散條件佳,同時受熱帶島嶼氣候影響,雨季超過半年,午後雷陣雨頻繁,有助於污染物清除,使得新加坡空氣品質相對較好。至於部分國家,其人口密度與工業型態差異很大,如同台灣東部離島與西半部城市的差異,較難在同一基準比較。
近期媒體也曾引用瑞士公司(IQAir)所出版空氣品質報告,直接評斷我國與其他國家空氣品質情況,惟這份報告並非國際組織或政府所出版報告,若細究該統計結果也與各國官方正式公佈數據不同。IQAir數據主要來自各國政府機構、研究單位、非營利組織、學校、民間企業及相關研究單位,這些監測站設備型式、校準標準及監測頻率差異很大,甚至很多數據其實是來自簡易的感測器量測所得。因此,在進行相關國際比較時實應謹慎,實宜明確了解資料來源及可能差異。
進一步說明,大氣環境中的PM2.5包括原生性與衍生性來源。原生性來源指的是從排放源就是以粒狀物型態排放的空氣污染物,而衍生性PM2.5是硫氧化物(SOₓ)、氮氧化物(NOₓ)、揮發性有機物(VOCs)及氨氣(NH₃)等氣態污染物從排放源排放至大氣後,在大氣中進行複雜的氧化、酸鹼中和及氣固相轉換等化學反應形成的,大氣中的PM2.5濃度,已經綜合呈現原生性PM2.5、SOx、NOx、NH3在大氣中擴散與進行化學反應的結果,也就是說,要改善大氣中PM2.5,各種空氣污染排放來源都要減量,才能展現成效。
另外,關於空氣污染對於民眾健康的影響,要特別提醒民眾,生活周遭的小污染源不要輕忽,像是油炸及煎烤等烹調方式產生油煙,都含有高濃度的PM2.5,國外研究也曾以煎培根及牛排為例,每分鐘可產生高達數千微克的PM2.5,研究也強調烹調時要記得打開抽油煙機加強通風,以提升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