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環境部新聞專區

環保署積極投入底泥品質管理工作

:::
土壤及地下水
100-12-05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土污基管會 ]

針對今日媒體報導,環保署特別澄清,選定大漢溪為對象投入底泥品質調查有其綜合性評估因素,並非單以污染現況為考量,媒體據以報導大漢溪為最毒河川與事實不符。

根據國內外調查結果顯示,底泥污染可能影響水生生物,並透過食物鏈影響國人健康,故環保署於去年將底泥品質管理修法納入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進行規範管理。希望透過健康風險管制概念,對環境品質及飲食習慣多一層把關控管。

因為底泥品質與水體水質息息相關,所以環保署在今年委託辦理「底泥污染來源及傳輸模式調查計畫-以重點河川為例」專案計畫」,探討台灣地區重點河川的水質變化跟底泥的關係進行研究,於今(5)日上午邀集專家學者召開第一次工作進度報告審查,透過5項篩選因子,選定大漢溪作為未來一年研究工作重點。

環保署強調,上述篩選因子主要考量包括:首先選定河川之水質與底泥品質狀況需已有污染存在,並為目前底泥品質所關切之污染物。其次底泥量及厚度要充足、分布河段長度要適當,河道長度過短或底泥分布厚度不足均不適宜。再者,如果河川目前正進行大型整治工作或工程建設等,因為會產生底泥擾動,不易取得較佳之研究成果。最後,為使有限的調查資源獲得最大研究效益,避免重複調查造成資源浪費,選定以現有調查成果較少之河川為對象。環保署特別澄清,選定大漢溪為對象有其綜合性評估,並非單以污染現況為考量,媒體所報導大漢溪為最毒河川與事實不符。

環保署說,多年來各級行政機關致力於台灣各主要河川之污染改善工作及污染源管制,已有相當具體成果。全國嚴重污染河段長度由92年15.8%降至100年1-10月5.7%,顯示河川水質正持續改善中;其中大漢溪之各測站平均河川污染指數(RPI)從92年4.29降至100年1-10月3.04,水質改善成效良好。且101年至106年將推動「水體環境水質改善及經營管理計畫」,政府將集中資源進行河川整治工作,本計畫水質與底泥污染傳輸成果,將可提供推動河川整治工作之參考依據。

環保署說,除了進行底泥品質受污染來源傳輸模式推估研究外,目前也已針對底泥品質指標之分類管理及用途限制等擬定相關辦法草案,並辦理研商及公聽會等事宜中,預計100年12月底前公布施行,未來將透過健全法規的落實,以推動更積極的底泥管理作為,確保底泥品質與環境安全,保障國人健康不受危害。

回到上一頁

看了這則新聞的人也看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