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資源循環署今(5)日於循環再設計中心開啟「塑膠循環特展」,展現臺灣在塑膠循環經濟領域的創新與實踐成果,適逢聯合國塑膠公約(INC-5.2)談判會議將於114年8月5日至8月14日在瑞士日內瓦萬國宮舉行,預計通過具法律約束力的協議,解決塑膠污染全生命週期問題。該署籌組團隊前往參與會議,且於國內成立戰情中心,隨時掌握公約談判進展。本次特展以「行動、創新及展望」為核心,傳達臺灣正以具體的行動來應對塑膠污染,透過不斷創新推動產業升級,並宣示我國積極接軌國際,強化政策透明與治理韌性,展望台灣的塑膠產業能更好地因應國際規範、強化競爭力。
積極接軌國際 參與塑膠公約談判
資源循環署表示,全球塑膠污染日益嚴重,根據聯合國環境署(UNEP)研究,全球塑膠產量自 2020 年的 4.6 億噸,預計到 2060 年將增加 2.5 倍,其中超過半數為一次性產品。為應對此嚴峻挑戰,聯合國環境大會(UNEA)於2022年決議啟動具法律約束力的《終止塑膠污染公約》制定進程,旨在從塑膠整個生命週期進行全面檢討。
資源循環署表示,這次INC-5.2會議在瑞士的日內瓦舉行,會期延長為10天,且前置籌備會議場次密集,顯示大會擬加快談判進程。本次會議被視為是公約協商的關鍵一役,我國由資源循環署與海委會派員組成團隊前往參與,掌握第一手消息。同時,國內已成立「塑膠公約 INC-5.2會議戰情中心」,透過與前方團隊連線,掌握公約談判與制定進展。
臺灣循環政策與公約四大面向契合
循環署長賴瑩瑩指出,臺灣的塑膠循環政策與全球塑膠公約之「減少和替代塑膠製品」、「塑膠產品設計確保再利用及可回收性」、「再利用塑膠轉型循環經濟」及「管理現有污染」等四大面向契合,並已取得具體成效。在減少與替代塑膠方面,我國實施多項限塑政策,並鼓勵發展循環容器租賃等創新商業模式。針對產品設計,循環署推動「綠色設計4S」原則,從純料、原色、減標籤及瓶蓋繫留瓶身等面向著手,鼓勵企業設計易於回收再利用的產品。在轉型循環經濟方面,我國以「資源回收四合一制度」建立高效回收體系,並提供優惠費率鼓勵業者使用再生料。同時,政府也積極透過「向海致敬」計畫等策略來管理現有污染,有效清理並減少海岸廢棄物。
塑膠循環特展開幕 展現臺灣行動力
循環署進一步說明,特展匯聚了臺灣各界在塑膠循環領域的努力,呈現從源頭設計到再利用的完整循環鏈,涵蓋全球塑膠公約四大重點面向的具體成果。展覽期間為114年8月1日至9月13日,共有四大特色展區。
「廠商展示區」集結多家企業的亮點產品與技術:在「減少和替代塑膠製品」方面,有配客嘉提供的可重複使用的循環包裝,環海淨塑的循環杯行動;在「產品設計」方面,則展示馳綠利用寶特瓶打造的再生鞋,歐萊德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將咖啡渣與牛奶瓶轉化為美妝產品,犀牛盾展示100%循環再生手機殼與配件;「再利用塑膠」方面,呈現豐溢綠能將海廢保麗龍轉化為平板電腦鍵盤外殼,潔安環保開發鋁塑分離技術,將複合型廢塑膠製成再生粒與環保產品,碳循環則利用回收家電與晶圓盒製成PCR低碳塑膠顆粒,睿成塑膠運用AI智慧技術精準分類分級廢塑膠,宏恩塑膠致力於工業、海洋與農業廢棄物資源化應用;以及友達將製程廢塑膠回收再利用,並透過內部計畫引導員工減塑,具體實踐「供應鏈整合循環體系」。
「塑膠循環進行式」展區依不同材質(PET、HDPE、LDPE、PP、PS及其他)分類,呈現塑膠材料從廢棄物、製成再生料,並再製作為再生產品的完整旅程及應用成果。「永續材質圖書館」展出多款具循環潛力的材料實例,如再生眼鏡架、板材與膜袋等,認識永續材質的多元樣貌與應用潛力。「減量里程碑許願池」透過互動式許願池,邀請民眾針對六大限塑品項提出改善建議或期許,讓減塑行動成為全民共同參與的目標。
資源循環署誠摯邀請社會大眾前往參觀,透過親身體驗,共同發掘塑膠循環的好點子,攜手朝向零廢棄的永續未來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