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資源循環署(下稱循環署)(19)日表揚推動紡織品循環採購14家業者。因應國際循環經濟及紡織品纖維到纖維循環趨勢,循環署訂有「機關及公民營單位服飾紡織品循環採購指引」,期邀集公私部門共同採購單一材質製造的制服或團體服飾,並請供應商提供回收或保固維修等方式,提升紡織品資源可循環再製,並可作為後續再生纖維的材料來源,營造紡織品全循環新願景。
為解決快時尚衍生廢紡織品去化處理問題,歐盟已於2024年頒布《永續產品生態設計規範(ESPR)》,預計2027年起分別將針對紡織品等11項產品導入易回收、可維修、減少有害物質等設計原則,並推動數位產品護照與綠色採購。因應國際趨勢,循環署自生產、使用、回收與再利用等面向推動紡織循環策略,並成立「紡織循環聯盟」,截至114年8月已串聯92家單位。據循環署調查,113年公私部門循環採購情形,具提供資料顯示共採購循環聚酯纖維服飾約5萬件,若全數回收再製,預估可減少約1.7萬公斤舊衣與21萬公斤碳排放。
現場參與出席的企業及單位,在採購方面,參與者橫跨電信、航空、金融、零售、研發及公部門等,包含宏華國際、桃園航勤、遠傳電信、遠東銀行、遠東SOGO百貨、台灣中油煉製研究所、衛福部彰化老人養護中心、桃園海岸及資源循環工程處等單位採購易循環100%聚酯纖維服裝;及其供應商的鼎力支持,包括蓓蒂實業、賓格實業、新光紡織、全家福、華得來及富勝紡織等企業,共同落實紡織品循環採購。
未來,循環署將持續推動紡織品循環新願景,包括持續擴大推動紡織品循環採購,邀集更多公私部門響應,預計至115年累計採購數量達10萬件以上;另一方面將研擬制定「紡織品綠色設計準則」,引導產業於116年起自願使用一定比例的再生纖維,並逐年提升,以促進循環紡織品之製造。此外,亦將強化再生材料認證機制與產品數位追蹤制度,並透過循環再設計中心、網路平台等多元通路,提升循環產品之能見度與市場接受度,逐步建構以綠色臺灣品牌(gMIT)為核心的在地紡織循環體系。同時亦將持續推動智慧材質分選設施布建規劃,以強化舊衣逆向回收與再利用體系,打造暢通的消費端循環機制。
循環署表示,將持續邀集更多採購單位響應,並鼓勵更多供應商加入紡織循環採購及加入紡織循環聯盟,共同推動永續時尚與循環經濟。同時,循環署將持續推廣紡織品循環採購,研擬綠色設計準則加強再生材料使用,以及推動產品數位追蹤及智慧分選設施與技術等紡織循環新願景,完善舊衣回收與再利用機制,逐步建構以gMIT為核心之在地循環體系。
採購方可於環境部資源循環署官方網站「紡織品循環專區」https://www.reca.gov.tw/textile,及財團法人中華民國紡織業拓展會臺灣環保紡織品推廣與服務網之「紡織品循環專區」https://eco.textiles.org.tw/?bar=4,查詢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