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環境部新聞專區

環境部舉辦「臺灣淨零轉型與碳定價治理」論壇 匯聚國內外專家共同探討地緣政治下的碳定價新思維

:::
氣候變遷
114-11-27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

面對全球地緣政治變局及國際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的挑戰,環境部於今(27)日舉行「臺灣淨零轉型與碳定價治理:地緣政治衝擊下的政策新思維」論壇。論壇邀請政大國貿系施文真教授、英國倫敦政經學院(LSE)格蘭瑟姆氣候變遷與環境研究所特聘政策研究員Josh Burke、愛丁堡大學氣候變遷金融教授Luca Taschini,以及德國氣候智庫艾德菲 (adelphi) ETS量化分析專家Victor Alejandro Ortiz Rivera等國內外專家學者,聚焦我國碳定價發展脈絡、碳定價在全球淨零轉型中的關鍵角色、排放交易與氣候政策,以及最新CBAM制度進展。現場及線上與會人員近千人參與綜合座談,進行深入交流與討論。

臺灣碳定價接軌國際 引導產業低碳轉型

今日論壇由環境部政務次長謝燕儒進行開幕致詞,謝次長指出,氣候變遷已成全球關注的重大課題,碳定價被國際公認為最有效的減碳工具。我國碳費制度今年正式上路,約有九成收費對象提出自主減量計畫,爭取優惠費率,顯示碳費已成產業減碳的驅動力。同時,環境部也積極推動自願性減量額度交易市場,並積極拓展國際合作,組建「綠色成長聯盟」,以公私協力推動完善碳定價制度、深化國際減碳合作,以及構建綠色產業鏈。

今日論壇由施文真教授以「臺灣碳定價發展歷程」揭開序幕,梳理從溫管法到氣候法的演進歷程,並強調我國碳費制度以減量為目的,透過自主減量計畫機制,鼓勵產業積極減碳,逐步銜接未來總量管制與交易體系。Josh Burke分析全球碳定價實施情形、包括收入支用、減量成效、經濟衝擊與成長,說明碳定價對淨零轉型之重要性,並特別指出,碳稅費機制在亞洲國家減碳效果顯著。Victor提醒,低碳經濟轉型過程複雜且難以精確規劃。當ETS作為核心工具時,必須搭配額外的政策工具形成「政策組合」。決策者需密切監測並管理不同工具間的交互作用,保持動態調整的彈性,以確保政策效益最大化。Luca Taschini教授則分析,CBAM既帶來風險也伴隨機會,低碳企業有望藉此提升市占率,而碳密集型企業若不加速轉型,將面臨競爭力流失風險。他也建議各國應積極強化境內碳定價機制,作為因應 CBAM 挑戰的最佳策略。

深化國際合作 確保制度具氣候韌性

環境部表示,透過此次論壇與國內外專家深度交流,務實接軌國際碳定價趨勢。未來將持續優化碳費收入運用,支持2050淨零目標實現,並以務實態度迎戰2030、2035減碳任務。環境部將維持靈活且具韌性的政策思維,助力產業因應國際碳邊境調整機制挑戰,落實淨零轉型願景。

回到上一頁

看了這則新聞的人也看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