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環境部新聞專區

公廁清潔新紀元:衛生紙丟馬桶、導入科學管理、提升清潔人員專業地位

:::
區域環境管理 環境衛生管理
114-09-03 [環境部環境管理署]

由環境部環境管理署與台灣衛浴文化協會共同主辦的「新世代公共廁所清潔維護管理研討會」,於今(3)日在臺北舉行。共同探討如何透過科學化的管理與維護,提升公共廁所的潔淨水準。研討會中加強說明破除民眾長久以來對「衛生紙丟馬桶」的迷思,也強調使用者與清潔人員的共同責任,導入乾式清潔及公廁診斷思維與作法,並討論將清潔專業人士納入「綠領人才」的展望。

長久以來,許多公共廁所張貼「請勿將衛生紙丟入馬桶」的標示,讓民眾誤以為衛生紙是造成馬桶堵塞的主因。對此,環管署特別強調,衛生紙是短纖,容易分散於水;市售環保標章衛生紙有26個品牌都通過CNS 1091檢測,皆可溶於水,並不會造成馬桶堵塞。為讓公廁管理單位更加了解,會場中展示馬桶的剖面模型,馬桶存水彎內徑是2英吋、接4英吋的排水管,衛生紙能通過2 英寸的存水彎,就不會在4英吋的排水管堵塞。而基於公共廁所的環境衛生與舒適度,減少觀感的驚嚇衝擊與病菌的傳播,請將衛生紙丟入馬桶。

造成馬桶堵塞另有原因。台灣物業管理學會郭紀子理事長指出,造成馬桶與管線堵塞的常見原因其實是多種多樣的。他舉例,施工時可能會有泥水、瓷磚碎片甚至鋼筋掉入管線,而日常使用中,不可溶解的物品如濕紙巾、棉花棒、棉球、衛生棉條、牙線、甚至是手機,才是真正的「堵塞元兇」。此外,管線老化、油垢、尿垢、便垢等長期累積在彎道處,也可能使管徑變窄,影響排水。為此,研討會強調,排水系統的健康管理與維護保養至關重要,應定期進行管道檢查(如內視鏡)和高壓清洗,才能確保管線暢通。

公廁變乾淨,你我都有責任。研討會倡導「如廁文化」的推廣與實踐,這也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一部分。環境管理署指出,乾淨的公共廁所需要使用者與維護者的共同努力。鼓勵公共廁所使用者養成將衛生紙丟進馬桶的習慣,也鼓勵秉持「自己弄髒自己清」的精神,把自己當成下一個使用者,向清潔人員說聲「好乾淨、謝謝你」以表達感謝,及對清潔人員工作的認可,讓良好的如廁禮儀成為全民共識。

引進日本經驗,乾式清潔與公廁診斷。為提升清潔效率與品質,台灣衛浴文化協會分享,日本公共廁所的清潔方式結合了日常清潔和專業深度清潔。乾式清潔能減少積水、抑制細菌滋生,並延長設施壽命,提升整體衛生水準。此外,研討會也提倡導入公共廁所診斷制度。透過科學儀器輔助,專業人員掌握異味、通風、潔淨度及管線堵塞等狀況,及早發現並解決問題,使後續的清潔維護工作更具效率。

如何提升清潔人員專業形象?是否將清潔人員納入「綠領人才」體系?為了全面提升公共廁所服務品質,塑造清潔人員的專業形象,環境管理署在研討會中,拋出將清潔人員與診斷專業人士納入「綠領人才」體系之議題,作開放性的討論。透過專業培訓或其他方法,強化清潔人員的「職人精神」,使其具備環境衛生法規、清潔科學基礎、公廁建材與設備維護等專業知識,並制定標準化的清潔計畫,更能為清潔人員帶來更高的社會地位與專業認同。

研討會的成果顯示,要打造一個真正舒適、安全、有尊嚴的公共空間,需要從政策支持、技術導入到人才培育等多個面向著手,公私部門的合作與全民的參與缺一不可。

回到上一頁

看了這則新聞的人也看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