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瞭解環境部在廚餘肥料化與能源化再利用的推動方向,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廖偉翔、王正旭、涂權吉及王育敏委員,並邀請農業部於今(20)日在環境部沈志修常務次長及顏旭明署長的陪同下,前往桃園生質能中心及桃園市觀音區民間高效堆肥廠,實地了解廚餘處理現況。參觀後對於面對非洲豬瘟所造成減少廚餘養豬比例的衝擊,建議可參考能源化與肥料化的廚餘再利用方式,儘速提出規劃及推動方式,確保防疫與安全,並可達到資源循環的目標。
根據113年統計,家戶廚餘約占全年總量的65%(50.5萬公噸/年),事業廚餘如餐廳、賣場及團膳等約占35%(26.7萬公噸/年)。約有62.6%廚餘以往主要是經由高溫蒸煮後養豬方式再利用,其餘則分別透過堆肥化(30%)、能源化(6.2%)及其他如飼養黑水虻與雞鴨(1.2%)處理。
配合行政院防疫政策,農業部宣布禁止搬運廚餘至豬隻飼養場所餵飼豬隻,部分縣市則相繼宣布禁止廚餘養豬,環境部已即時啟動應變機制,以堆肥化及能源化為優先措施,並輔以公有焚化廠協助處理,且公有焚化廠具備充足緊急處理量能,以確保短期廚餘能安全去化。
為因應非洲豬瘟防疫考量及規劃未來廚餘再利用處理設施,環境部持續邀集地方環保機關召開「非洲豬瘟防疫應變廚餘去化中央前進協調所」協調會,請各縣市盤點確認既有廚餘再利用處理設施量能,以及提供未來1至2年新增設施規劃,主要朝堆肥化、能源化、黑水虻等多元能資源化再利用方向推動。
今日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考察桃園生質能中心,係採用密閉式厭氧發酵系統,廚餘在反應槽內由微生物分解,不會產生臭味外逸,產出的甲烷再透過發電機轉換為電力,達到「轉廢為能」與循環經濟效益。觀音區的民間高效堆肥廠,則運用前處理設施進行破碎脫水與調理後,於高效堆肥設施中添加酵素進行處理,可在短時間內將廚餘轉化為肥料,提供農民使用。
為達成廚餘減量,以降低後端處理設施負擔,環境部請各地方政府加強向民眾、餐廳及事業單位宣導廚餘排除前瀝水,可減少其含水量。同時請各縣市環保局確認學校團膳廚餘清除及處理情形,避免出現無人清運或處理的狀況。
環境部再次呼籲,請全民應共同落實廚餘減量與分類。「在家吃多少煮多少,出外吃多少點多少」,以減少廚餘產生,並降低後端操作之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