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環境部新聞專區

臺日攜手交流 淨零關鍵力 碳捕捉後封存CCS國際論壇圓滿成功

:::
氣候變遷
114-10-08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

為加速臺灣淨零轉型,環境部於今日(8日)舉辦「淨零關鍵力—二氧化碳捕捉後封存(CCS)國際論壇」,匯聚臺日產官學研專家,深度交流CCS的國家策略、前瞻技術與社會溝通等關鍵議題,共同擘劃碳封存發展策略,為達成2050淨零排放目標注入動能。

環境部謝燕儒政務次長致詞時強調,CCUS(碳捕捉利用與封存)是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中重要的關鍵技術,規劃目標在 2035年達到600萬公噸的減碳貢獻。由於臺灣與日本在地質條件和產業結構上相似,日本的CCS發展經驗極具參考價值。對此,日本臺灣交流協會川合現副代表指出,日本沿海的碳封存潛力高達1,500至2,400億噸,日本政府已於2024年通過《CCS事業法》,推動封存許可與輸送機制,並訂定9項「先進CCS計畫」,以打造全方位的產業價值鏈,期許日臺專家持續深化交流,共創永續。

日本經驗分享:從國家戰略到前瞻技術

日本能源金屬礦物資源機構(JOGMEC)的國枝真博士分享日本CCS戰略目標於2030年達成每年封存600萬至1200萬噸二氧化碳,並於2050年提升至1.2億至2.4億噸。為此,JOGMEC已擇定9個「先進CCS計畫」作為商業化典範,並積極推動與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的跨境運輸合作。東京大學的辻健教授則指出,安全性與公眾信任是實現CCS目標的基石,並介紹「可攜式主動震源」與「分散式聲學感測」等創新低成本監測技術,能精準追蹤二氧化碳的地下動態與確保地質穩定。

臺灣策略擘劃:公私協力建構完整價值鏈

在臺灣策略方面,環境部氣候變遷署陳宜佳組長說明,「CCUS減碳旗艦行動計畫」將跨部會合作從法制、產業、科技及金融四大面向推動,為達到我國2035年減量目標,也就是NDC 3.0,CCS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目前環境部正依氣候變遷因應法訂定二氧化碳捕捉後封存管理辦法,規範封存場址申請及管理相關事項;也正進行政策環境影響評估工作,作為未來個案環評的上位指導。成功大學謝秉志教授分析,臺灣要達成2035年目標雖具挑戰,但可從提升公眾意識、建構基礎設施樞紐、提供經濟誘因及完善法規制度等四大策略著手。臺灣大學劉銘龍教授提出CCS是臺灣達成淨零最後一塊拼圖,並提出六項推動策略建議,包括加速管理法規訂定、弭除地震疑慮、建立價值鏈、財務支持機制、參考日本JCCS模式組成公司及完善社會溝通。

技術實踐與社會溝通:奠定安全封存的信任基石

日本CCS調查株式會社的棚瀬大爾部長,以苫小牧計畫為例分享其成功經驗,不僅達成30萬噸的注入目標,更在2018年北海道強震後,以科學數據證實營運安全無虞且無洩漏風險,成功贏得社會信任。JOGMEC的佐藤亮介特命調查役進一步說明「先進CCS計畫」,並深入探討了管線與船舶運輸的挑戰,分享日本如何透過成立「液化CO₂船舶運輸價值鏈共同規範討論會」,邀集逾30家企業共同研商,以建立樞紐集群(Hub-and-Cluster)模式來降低成本、分攤風險。

國內專家部分,中央大學林殿順教授指出,臺灣西部具備約400多億噸的理論封存潛力,並已在觀音、鐵砧山、臺中及麥寮等地規劃具潛力的先導試驗場址。臺灣大學劉雅瑄教授則從國際法規趨勢分析,指出英、美、日等領先國家皆採政府主導的嚴格監管模式,建議我國未來應借鏡國際,建立涵蓋場址篩選、探勘、注入到監測的完整法規體系,確保環境安全。

展望未來:深化國際合作,穩健邁向淨零

論壇的最後藉由國內、外專家與所有與會代表共同對話,聚焦於法規完整性、財務支援、捕捉及監測技術、臺灣策略與社會溝通等核心議題,為我國CCS發展策略提供了寶貴的建議,為臺灣邁向淨零轉型奠定更穩固的信任基石。未來,環境部將持續深化國際合作與對話,建構更周全的法規與管理機制,確保CCS技術在臺灣安全、穩健地發展,成為我國達成淨零轉型的關鍵支柱。

回到上一頁

看了這則新聞的人也看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