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的第三個周六是國際維修日(International Repair Day),114年10月18至19日,全臺超過30個維修社團,以「臺灣維修日~全臺大串聯」為主軸,於各地同時辦理維修活動,環境部資源循環署亦於臺北一碼IMMA響應,擴大推廣。並於今(18)日以直播串聯了桃園市、新竹市兩地新設的維修示範點做揭牌儀式;現場提供資訊物品、小家電、玩具、舊衣、磨刀等維修服務,展售翻新整理過的二手物品,邀請大家一起響應「2025國際維修日」。
國際對於倡議維修的推動,是由民間的維修社團發起。現今,政府將作為後盾提供必要的資源,期可建立各處的維修示範點,以及推動維修志工培力與經驗分享,提升維修便利性也帶動民眾維修風氣。今年與高雄的南方修理聯盟、小家電診所、旗美社區大學、台南維修咖啡館、新化社區大學、台北小家電維修所等30多個團體,從北到南、花東地區等10個城市及地方環保局,於今日辦理維修活動響應國際維修日。
今年也建立桃園市龍潭區中興里及新竹市將軍村2處維修示範點。這兩處示範點結合官方資源及地方社群,成為在地民眾日常維修與交流的平台,桃園市「棄而不捨修惜站」以里民活動中心為據點,提供里民小家電、家具、腳踏車維修服務、課程辦理及二手物交換活動;新竹市「將軍村-修復柑仔店」提供家具及電器免費維修服務及開設維修課程。環境部期許逐步推動,讓全臺各縣市都能有維修示範點,讓維修文化深耕地方。
今天在一碼村的場地默別邀請幾個攤位提供不同物品的維修服務,包括小家電維修所維修小家電、百事益公司及燦坤公司維修筆電、臺北玩具轉運站維修玩具、老時尚工作室修補衣物、蟾蜍山木工維修班維修木工、磨刀師傅等,一碼村主辦方也將舉辦兩場次廢材再生工作坊,讓玻璃瓶、廢棄木料也能展開第二人生。
葉俊宏次長在致詞時以親身經驗分享,指出「如果東西壞掉就丟,其實是浪費很多資源,也會產生大量廢棄物。」他提到自家仍在使用民國76年購買的大同電扇,靠著定期清潔與維修,已陪伴家庭超過38年。他強調,維修是最省錢、最環保的方式,呼籲民眾改變「壞了就丟」的習慣。他並介紹,環資會自去年與循環署合作以來,已辦理超過58場維修人力培訓,累計逾千人參與,募集817個維修站,讓民眾可在維修地圖中輕易找到鄰近據點。他表示,透過擴充維修量能與示範點,不僅能減少資源浪費,也能培養全民動手維修的文化。
賴瑩瑩署長致詞時則指出,今年「臺灣維修日」相較去年更具規模與串聯成果,共有全國30多個團體參與,並新增新竹、桃園兩處示範點,讓維修活動由北到南全面開花。她感謝地方政府與民間團隊的支持,特別是持續推動維修教育的黃老師及一碼村夥伴,讓維修文化深植社區。今年的活動項目更豐富,新增修雨傘、修陶瓷、修木製品等攤位,並有「洗寶」自助補充機加入,倡導重複使用容器、減少一次性包裝。
賴署長也特別說明,《資源循環推動法》已將「延長產品使用壽命」納入條文中,並增訂「綠色設計」條款,主要的精神包含「產品耐用易維修」、「零件備品易取得」、「零組件規格化」,希望將觀念及倡議形成政策,進一步要訂出讓消費者、生產者、維修者,三方面都能共同遵循的規則。未來要求產品從設計端即考量模組化、可修性,並規範業者應提供維修服務與備品,以制度設計支持循環經濟。她並以民間維修社團的理念:「用維修取代拋棄,修理物品也修補人心!」作結,期盼讓維修文化成為全民環保行動的一環。
本次「臺灣維修日~全臺大串聯」活動預估參與人次超過1,000人,通過維修活動,二手物交換,延長物品使用壽命同時,也是不浪費資源與減少廢棄物產生,最經濟實惠的方式,期許民眾讓維修成為日常,參與各民間社團及維修示範點活動,成為維修超人,也為地球資源循環盡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