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已公開第2屆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名單,針對部分環保團體關切醫療、公衛、民間氣候及生態保育代表不足、以及工程與環工類別席次偏高之意見,環境部重申遴選程序公開且依規辦理:今年6月中下旬公開接受各界推薦,共計48個單位提出推薦,累計受推薦人次102次(含重複推薦),實際被推薦人選76人(含環保團體推薦4人,希望未來能踴躍推薦);經遴選委員會遴選後之候選名單為生活環境21位、自然環境15位、社會環境6位,依「環境部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組織規程」第4條規定,由主任委員(部長)就具有環評相關學術專長及實務經驗之專學學者中遴聘。綜酌性別比例依行政院要求應大於40%、改聘席次不得少於二分之一,及必須由遴選委員會遴選後之候選名單中核定聘任。環境部強調,遴選過程已落實利益揭露與迴避規範,並要求所有環評委員填具揭露表,依組織規程第9條規定辦理迴避,以維持審查公正性。
環境部說明,本次名單中特別說明環工領域屬生活環境範疇,涵蓋空氣品質、噪音、振動、水資源、廢棄物與資源循環、土壤與地下水、關注性化學物質及健康風險評估等多項子領域,專業分工細緻且與民生密切相關;例如本屆委員中即有長期從事健康風險評估、大氣化學、廢棄物資源化、水處理與地下水整治等專家,可在環評審查中提出具體、可行的預防與減緩措施。環保團體表達第2屆環評委員缺乏醫療、公衛領域,環境部表示雲林科技大學江鴻龍教授過去於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任教14.5年,擔任過健康風險管理系之系主任,研究領域也與健康風險評估相關。
環評工作性質為跨領域整合,單一委員會名單難以涵蓋所有專業面向,為此實務上於專案小組初審或審查會議,得視開發行為性質與區位特性,彈性加邀1至3位外部專家學者參與(如醫療、公衛、氣候、生態等領域),並配合行政院推動之平行作業機制,於涵蓋都市計畫、土地徵收、野生動物保育或文化資產等議題時,邀請相關主管機關出席會議提供專責意見。
環境部說明第1屆環評委員審查案件,計有「彰化大城陸域風機」、「彰化芳苑鋐威陸域風機」、「臺南綠能產業園區」及「鴻禧高爾夫球場擴建」等4案,經環評委員審查認定不應開發或退回,顯示環評委員已嚴格為環境把關。另統計近期4屆環評委員之生活環境、自然環境及社會環境各專長領域人數如附表。環境部強調審視委員專長領域應以現職單位進行分類,例如第2屆環評委員現任職於環工(環科、環安)科系人數為7人,如僅就委員學歷進行分類,有失偏頗。
另環境部執行「環評總體檢專案」已進入第二階段,前期完成之檢討報告已於相關平臺公開,近期辦理「環評公民咖啡館」,徵詢對「環評制度精進措施(草案)」之意見,並將於11月邀集專家學者與主管機關檢視可行性,期望透過多方對話推出兼顧實務與回應期待的可行方案。環境部將持續以科學客觀為基礎,落實公開透明與迴避規範,歡迎各界提出具體建言與監督,共同維護環評制度之專業性與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