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關環境部推動公廁增加坐式馬桶的政策,在部分網路社群平台如 FB 爆料公社及 PTT 上,引發「所有蹲式馬桶將被全面拆除」等誤解與偏激言論,為避免民眾混淆,環境部特此澄清如下:
一、現況說明
目前全國列管約4萬5,000座公廁,其坐式廁間及蹲式廁間設置比例,係由各公廁管理單位參考公共建築物衛生設備主管機關內政部國土管理署之「公共建築物衛生設備設計手冊」設置(3:2,坐式60%),目前坐式馬桶約占53.6%,蹲式馬桶占比約46.4%,尚未達到建議比例。環境部為提升公廁環境品質,因此推動優質公廁計畫,補助地方政府興建及修繕公廁,並訂定「環境管理署補助公廁興建及修繕指引」,補助數量占全國公廁數量比率並不高,即使推動以坐式馬桶為目標,民眾仍有蹲式馬桶可以選擇使用,現階段並未也不可能全面改為坐式馬桶。
二、政策推動的必要性
因應我國已進入超高齡化社會(超過65歲人口數量大於20%總人口數項),坐式馬桶對於膝關節退化者及行動不便者而言,可降低跌倒風險,更為安全、友善。曾發生長輩使用公廁時,因無坐式馬桶可用,只能使用蹲式馬桶,卻不幸在廁間內跌倒,需家屬進廁間攙扶才能離開廁間的案例。為保障所有使用者的如廁權益,環境部推動「逐步增加坐式馬桶數量」,目的正是讓 「需要坐式者有坐式,習慣蹲式者仍可選擇蹲式」。
三、防疫及衛生觀念提升
有部分民眾擔心坐式馬桶衛生問題,環境部也同步要求公廁管理單位提供酒精、坐墊消毒液或馬桶坐墊紙等衛生用品,可用於清潔馬桶坐墊,提升防護措施,降低民眾對接觸面有傳染細菌的疑慮。
四、正當性與國際趨勢
日本等先進國家早已導入「幸福讓」的概念(おもいやり),也就是在空間設計上盡可能照顧更多元需求與族群。為了體貼老年人、孕婦、病患、行動不便者等弱勢族群,現代化公廁增加坐式馬桶,是全球趨勢,更是進步社會應有的公共服務。
五、維持多元與尊重
環境部再次強調,政策目的是擴增選擇,而非剝奪。蹲式廁所並未全面消失,將依使用習慣與實際需求保留,兼顧各類使用者的方便與尊嚴,該部也將滾動調整「環境管理署補助公廁興建及修繕指引」遵守「公共建築物衛生設備設計手冊」之建議,讓民眾依需求選擇所要使用的廁所。
環境部呼籲
網路言論自由,但也請大眾理性討論、勿受錯誤資訊誤導。本部將持續傾聽民眾聲音,並與地方政府合作,打造乾淨、舒適、友善及永續的公廁環境,讓如廁不再是壓力,而是每位國人最基本的生活尊嚴。
如對本政策有任何疑問,歡迎洽詢本部官網或撥打客服專線(04-2252-1718),我們將竭誠為您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