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民眾於社群平台轉載風災後太陽光電模組堆置分類照片,引發關注。環境部特此說明如下:
該照片為近期颱風侵襲後,地方政府與回收處理業者配合進行受損光電模組清運與分類作業的畫面,作業地點屬於暫置集中區域,依法執行模組清點、分類與待轉運程序。
受損光電模組依法屬於一般事業廢棄物,處理程序由取得許可之清除機構統一收運,後續交由具資源化許可之處理機構進行再利用處理。本次災損由業者負責清除處理的責任,網路謠傳政府需支應8400萬元,並非事實。
目前國內已有具專業能量的資源化處理機構,能有效拆解光電模組中的鋁框、玻璃與矽晶片等可再利用材料,處理技術為物理處理、破碎成細小顆粒取得乾淨玻璃、分離矽晶片進行金屬提煉、背板則可回到塑膠回收,或有陶瓷原料再利用產品。
此類風災後的集中處理現場,為自然災害下回收體系啟動的常態作業,並非任意棄置。環境部將持續督導地方政府與相關業者加速清運、妥善分類,並強化末端處理能量與再利用制度建構。
關於登革熱病媒蚊孳生問題,環境部已經督促要求光電業者清理清運過程中,廢棄的光電板需排放整齊且不得有積水的情事,並適時噴灑藥劑消毒,以防範病媒蚊滋生。
環境部呼籲各界對能源與回收議題應以事實為依據,理解風災後處理工作的必要性與緊急性,攜手落實循環治理,推動再生能源與資源化政策穩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