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日益嚴峻,極端高溫已成常態,帶來健康、公共安全與經濟多重衝擊。為提升政府跨部門應變能力,環境部22日下午首度試辦「114年度抗高溫調適對策演練」,以雙北地區連續三日氣溫逾38°C、中央氣象署發布「紅燈」預警為情境,模擬中央與地方聯合啟動調適行動機制。共計16個中央部會及北市、新北市政府參與,展現政府正視高溫風險、積極行動的決心。
臺北市、新北市已建立熱浪預警通報機制,依氣象署橙燈標準啟動應變;勞動部亦於今(114)年6月20日修正發布《高氣溫作業熱危害預防指引》,強化戶外勞工健康保障。高溫影響橫跨各部門,且尚未納入《災害防救法》天然災害範疇,缺乏明確法定應變與資源調度依據,因此本次演練以「氣候變遷下的即時調適行動」為定位,強調預防、協作與前瞻思維。
演練由施文真次長擔任主推官,依紅燈預警設定,各部會與地方依序說明調適作為,包括:
第一線勞動守護:勞動部督導勞檢機構執行防護檢查;環境部掌握清潔隊員調度與補水、防曬及通報機制。
重點族群照護:衛福部動員醫療與社福體系,關懷高風險對象並提供衛教;教育部督導學校調整戶外課程;原民會啟動原民健康站宣導;環境部關懷個體資收戶防中暑。
民生與能源韌性:經濟部調度電力資源及儲能設備,確保穩定供電,強化節水宣導並掌握各地水資源供需;交通部監測運輸設施溫度並啟動巡檢;農業部推動農作、畜禽防熱措施及水分補充宣導;文化部強化文資場域通風與監測;金管會協調協調保險業啟動快速理賠與關懷機制。
地方應變作為:雙北市啟動灑水、社福關懷、教育調整、防熱宣導與救護、職場檢查等行動。
本次演練邀請專家學者擔任評核官。成功大學林子平特聘教授指出,演練有助發掘現行法規與策略不足;中原大學王玉純教授肯定整合效益與「以人為本」精神,並呼籲關注都市生態系統韌性;台灣大學吳章甫所長建議納入社區層級調適,建立中央、地方、社區三方協力機制。
環境部彭啓明部長則提出多項具體建議:包括檢討灑水作業時點與範圍、跨縣市資源調度強化社區灑水部署,並呼籲宣導策略突破社群媒體同溫層,以多元方式擴大傳遞力道。他也提醒衛福部可運用診療數據,預先說明熱傷害風險與應對措施,並關注獨居長者與寵物的脆弱性,建議農業部研擬寵物高溫防護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