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環境部新聞專區

環境部說明聯合國塑膠公約INC-5.2談判會議進度

:::
資源循環
114-08-15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

環境部今(15)日召開記者會,與瑞士日內瓦參與團隊連線,共同向國人說明《全球塑膠公約》政府間談判委員會第五次會議(INC5.2)續會的階段性進度。新版《主席草案》授權決策機構後續細化作法,取代全球統一的禁限用清單,賦予各國彈性,首次明確將「延伸生產者責任」(EPR)作為推動循環經濟的核心手段,並關注既有及遺留塑膠污染的治理與公正轉型。

彭啓明部長表示,塑膠危機日益嚴峻,聯合國警告若不積極行動,2050年海洋中塑膠可能多於魚類。我國雖非締約國,仍派團隊赴日內瓦,掌握會議最新國際動態。雖然要讓將近 200 個國家達成共識確實非常困難,談判的文本也一直在修改,但不論國際談判的進度如何。彭部長強調,臺灣減塑決心不會受國際談判進度影響,將以更系統性的結構來推動,擴增減塑目標四項至六項。

INC5.2會議結果說明

INC5.2會議於8月5~15日在瑞士日內瓦萬國宮召開,共有184個委員會成員國、600多個觀察員組織逾3,700與會者參與。資源循環署賴瑩瑩署長說明,公約目標為「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免受塑膠污染的影響,包括海洋環境中的塑膠污染」。在條文方面,各界關注的塑膠產品管制並非採取全球統一的禁限清單,未來將由締約方會議(COP)決定優先管制的產品清單,短期內可能聚焦於「刻意添加的微塑膠」與部分一次性用品。此外,公約首度明確將「延伸生產者責任」(EPR)視為推動循環經濟的關鍵工具,並引用《巴塞爾公約》概念,確保塑膠廢棄物能以環境無害方式處理。公約也關注現存的塑膠污染問題,納入對「既有污染」的治理條款。這些進展雖保留了彈性,但也代表初期約束力有限,若公約通過,後續仍需透過各國在COP會議中的合作與努力,將這些原則與框架逐步具體化。

不過,本次大會已於日內瓦時間上午約9點15分(臺北時間下午3點15分),主席宣布本次會議結束,擇期再開,下次會議時間地點形式會日後通知。雖全球首部塑膠公約協議仍未能誕生,後續進度將持續關注。

我國塑膠循環政策與公約高度契合

資源循環署賴瑩瑩署長指出,臺灣的塑膠循環政策與全球塑膠公約之「減少和替代塑膠製品」、「塑膠產品設計確保再利用及可回收性」、「再利用塑膠轉型循環經濟」及「管理現有污染」等四大面向契合,並已取得具體成效。在減少與替代塑膠方面,我國實施多項限塑政策,並鼓勵發展循環容器租賃等創新商業模式。針對產品設計,循環署推動「綠色設計4S」原則,從純料、原色、減標籤及瓶蓋繫留瓶身等面向著手,鼓勵企業設計易於回收再利用的產品。在轉型循環經濟方面,我國以「資源回收四合一制度」建立高效回收體系,並提供優惠費率鼓勵業者使用再生料。同時,政府也積極透過「向海致敬」計畫等策略來管理現有污染,有效清理並減少海岸廢棄物。

化學物質管理署謝燕儒署長表示塑膠公約除討論塑膠管理外,亦討論塑膠中化學物質管理,化學署也列管塑膠公約曾討論化學物質7類,目前合計18種,共877家運作業者,均需取得許可始得運作,並應定期申報運作紀錄且標示。化學署將持續關注塑膠公約後續公告情形,配合調整及新增列管物質,以符合國際管制趨勢。

海洋委員會表示,在廢棄物後端治理方面,除組成負責海漂及海底垃圾之「環保艦隊」及「潛海戰將」外,亦成立「海廢再生聯盟」,推動海洋廢棄物資源化與循環再利用,減少對環境的長期負擔。另透過「印太區域海廢合作平台」,積極與周邊國家及國際組織交流合作,分享經驗與技術,協助區域內各國提升海廢治理能力。海委會強調,此舉不僅能強化國際夥伴關係也展現我國國際責任與貢獻,同時符合塑膠公約的整體精神。

日內瓦連線團隊心得分享

我國團隊參與INC5.2會議連線表示,公約草案為框架性文件,未來仍會持續修正。談判中,目前公約草案調整將減產、永續生產等刪除;產品管制清單與淘汰日期也已移除,這反映出各國在細節上仍有分歧。我國目前推動的塑膠生命週期管理與《資源循環推動法》草案,其綠色設計、源頭減量等原則與公約精神高度一致。代表團表示,我國的塑膠治理已逐步從末端管制邁向整體生命週期管理,符合公約精神。未來,我國將持續精進各項措施,並以科學數據為基礎,監測與評估塑膠污染熱點。同時,臺灣的全國性海洋污染治理活動與平台建置經驗,可成為未來國際間交流與合作的寶貴資產。

未來我國推動方向及精進作法

環境部表示,我國已在減少與替代塑膠、產品綠色設計、推動循環經濟,以及管理現有污染等領域取得顯著成果。臺灣將以生活轉型及產業轉型為核心,透過跨部會合作與產業輔導,並推動一次用產品減量里程碑。同時透過推動《資源循環推動法》修法,為塑膠循環利用提供堅實的法律基礎,推動一次性塑膠減量,精進臺灣的塑膠治理,並積極向國際社會分享臺灣的成功經驗。

回到上一頁

看了這則新聞的人也看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