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激發大專校院學生創造發明的潛力,將綠色化學精神根植在研究中,環保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與教育部合辦109年「第2屆大專校院綠色化學創意競賽活動」,經過激烈的競爭之後結果出爐,其中大專組及研究組各遴選出金牌獎1名、銀牌獎1名、銅牌獎2名與佳作若干名,並另外遴選出1名實驗安全特別獎,環保署表示,本屆作品及學生在決選時的沉穩表現都相當令人驚艷。
大專組金牌獎作品為臺灣大學「蜂巢式光纖反應器消除飛機艙內空氣細菌病毒」,是結合時事考量全世界皆受到新冠肺炎 (COVID-19) 疫情影響,但因應商務等需求需往返各國家者,若長時間待在密閉的機艙中將可能有健康風險,因此臺灣大學團隊將高空中之紫外光引入陶瓷蜂巢內,進而照射光觸媒以產生化學反應,降低空氣中的細菌、病毒量。
研究組金牌獎作品為成功大學「廢棄菱角殼之循環經濟」,臺南官田是全臺灣菱角產量最大的產地,為解決廢棄菱角殼問題,參賽團隊將菱角殼製成碳材料(菱殼炭),並封裝成電容再組裝上電動腳踏車,讓其成為全超級電容動力之電動腳踏車,開發農業廢棄物之菱角殼全新應用。
另外,為鼓勵大專院校著重實驗室安全概念與管理的必要性,本屆競賽特別增加實驗安全獎項,得獎作品是高雄師範大學「綠色化學創意教具研究-可攜式泛用微型反應器」,得獎隊伍檢視國中化學實驗課程中需要用到的器材與設備,為協助中、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以更環保、減量減廢、方便、安全地操作各種化學反應,因此研發綠色化學教具,帶領學生學習科際整合並動手實做。
環保署表示,進入21世紀之前,有一批化學家開始鼓吹綠色化學的概念,其中最著名者為 1998年,美國學者 Anastas 與 Warner從源頭上減少或消除化學污染的角度出發,提出了著名的綠色化學 12項原則,作為開發環境無害產品和工藝的指導,受到化學界廣泛的重視。為推廣綠色化學,環保署辦理本次競賽活動,期由校園扎根,透過綠色化學的實踐,使環保的使命更進一步。
環保署進一步表示,本屆競賽在艱難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中宣導開展,透過多元宣傳方式,本屆競賽共計46隊報名,其中大專組21隊,研究組25隊,參賽的隊伍來自27所學校、40個相關科系,包括材料工程、化學、化學工程、環境工程、職業安全與衛生學系、科學教育等,無論參賽之學校、科系及人數,都比第1屆成長。
除金牌獎作品外,大專組銀牌獎作品為宜蘭大學「豆渣雙循環再利用產出高值化大豆精華面膜」,2銅牌獎作品分別為中興大學「水熱法製備不同氧化鋅型態於環境友善農業抗菌之研究」及高雄師範大學「利用臺灣特有農產品廢棄物合成奈米銀粒子進行汞金屬感測器之綠色化學研究」。研究組銀牌獎作品為臺北科技大學「希望在身,攜望傳訊」、2銅牌獎作品分別為成功大學「化學鍍鎳廢液分離回收磷、鎳之研究」及清華大學「太陽能驅動全方位友善無藍害OLED照明」。更多資訊請見化學局綠色化學整合專區網站https://topic.epa.gov.tw/greenchem/mp-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