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媒體22日報導,世界衛生組織(WHO)針對各國細懸浮微粒(PM2.5)調查結果排名,以「空氣品質台灣墊底」為標題,發布我國及台北市空氣品質敬陪末座的新聞。環保署說,經該署了解,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的資料中並無排名,亦未將我國懸浮微粒濃度監測結果列入其資料表中。主要是媒體報導醫界團體於22日召開記者會時,提出其引用環保署的連續自動監測結果,與WHO發布的數據比較,因而出現媒體所報導的排序結果。環保署說如果以經過方法差異的校正數值來比較,台灣全國細懸浮微粒(PM2.5)年平均濃度在WHO公佈的38國數據中,由濃度低到高是排序在第24位,相當該資料庫所列奧地利空氣品質;台北市為該資料庫565城市中第496位,相當於法國里昂空氣品質,並非媒體所報導的墊底。為避免國人誤解,環保署特予以澄清!
環保署強調,我國從95年開始使用連續自動監測方法監測(PM2.5),主要是做為評估細懸浮粒管制成效以及針對敏感族群提出預警的用途,而先進國家及世界衛生組織所制定的(PM2.5)空氣品質標準都是用手動衝擊方法檢測。不同方法所量測數據自然不同,本署過去一年委託學者進行連續自動監測及手動衝擊方法檢測結果比對顯示,兩者結果差異極大,平均約為30%,並依季節及地點差異而不同,本署近期歷次相關新聞稿中均已詳細說明。如果將我國現有自動監測數據依前述差異比例換算為手動衝擊式數值,99年全國細懸浮微粒年平均濃度數值應為20.8μg/m3,台北市年平均濃度為16.2μg/m3。
環保署說,世界衛生組織今年9月所公佈的資料(如附件),主要是彙整世界上已經針對(PM2.5)進行監測查的國家的結果。其中並沒有台灣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監測結果,而對於所列出之各個國家及城市細懸浮微粒濃度很多沒有相對說明監測站數量、監測站位置及監測方法。因此,本來就不是一個為了評比所做的研究報告。
環保署指出,該份文件所公布的38個國家及565個城市的(PM2.5)空氣品質資料顯示,在38個國家中顯示的之細懸浮微粒測站,大部分監測站是在美國及加拿大,分別為美國設有728座及加拿大196座監測站外,其餘國家之監測站數量都很少。再進一步分析,其中近7成國家的監測站數量都少於10座,甚至有如英國及瑞士僅有一站(PM2.5)設在都會區的背景站來代表國家(PM2.5)濃度,而亞洲的日本、韓國及中國的監測資料則未列入,代表性明顯不足,也顯示除了美國加拿大之外,(PM2.5)目前在世界上仍未普遍進行監測。此外,該項調查結果絕大部分沒有清楚說明各個國家所使用的監測或檢測方法,因此,直接拿來比較進而排序,並不妥適。勉強予以排序的話,台灣及台北市也都不是墊底。這並不表示台灣不要繼續努力,事實上,台灣需要改善及管制(PM2.5)排放量的空間還是非常的大,必須加倍努力及加速改善,以早日達成各界的殷切期盼。
附件:WHO於2011年9月26日公布之PM10及PM2.5調查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