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再啟新篇章!環境部與臺南市政府攜手推動的「竹溪二期水質淨化場工程」於 10 月 30 日正式動土。這項工程不僅是整治竹溪的重要里程碑,更將打造兼具「淨水、生態、教育」三大功能的永續新地標,讓府城朋友每天都能享受清澈河水與綠意滿滿的好心情。
竹溪是舊臺南市區唯一的自然河川,因為兩邊滿滿竹林才叫「竹溪」,承載著豐富的自然與文化記憶。隨著都市化發展,民生污水長期排入竹溪,使水質與生態功能逐漸退化,散發的臭味也讓人難以親近。為了讓竹溪重現美麗風貌,臺南市政府自99 年起陸續推動污水截流、護岸改善及周邊景觀營造等水環境整治工程,逐步恢復竹溪的自然生態與親水魅力。
隨著 108 年第一期水質淨化場啟用,每日最多已能處理22,000 噸污水,但仍有部分未能完全截流。為補足竹溪整治的最後一塊拼圖,環境部與臺南市政府攜手推動「竹溪二期水質淨化場工程」,總經費達 4 億 6,000 萬元,其中環境部補助 2 億 9,000萬元。二期工程除延續採用處理效能佳的繩狀濾材外,還將新增沉澱池,並強化與整合一期設施,發揮最大淨水效益。
竹溪二期水質淨化場完工後,每日最多可再處理 30,000 噸污水,一、二期合計最高處理量達每日 52,000 噸,實現污水全截流!在污染削減量上,與一期合計每日可削減生化需氧量 1,345.9 公斤、懸浮固體 3,166.7 公斤、氨氮 729.8 公斤。處理後的清水將補注至上游,一、二期聯合操作每日最大可達 30,000 噸,有效穩定2河道基流量、維持水質與生態平衡。無論在處理水量、污染削減量或回補效益上,竹溪水質淨化場都將成為全國量能最高的現地處理設施!
除了水質淨化功能外,二期工程也兼顧節能減碳,導入小水力發電與太陽能發電系統,預期一年約可產出 138,700 度電,供應場內使用。在生態環境營造上也很用心,採用生態工法保留自然地景,設置鷹踏設施並規劃螢火蟲復育棲地,讓螢光再現溪畔。更棒的是,二期設施融入環境教育與休閒遊憩功能,規劃開放式環教廊道、講堂與展示空間,並串聯周邊的哈赫拿爾森林、水交社與竹溪禪室等景點。讓民眾漫步在竹溪時,不僅賞景,更能體驗「竹一條清溪,府城好心情」的自然生活節奏。
環境部葉俊宏次長表示,竹溪二期水質淨化場是中央與地方合作的成果,展現雙方對區域水質改善與環境永續的共同承諾。環境部肯定臺南市政府在竹溪整治的長期投入,並進一步補助推動劉厝及月津港等地區的二期水環境改善工程,讓「水清岸綠」的願景在府城逐步實現。葉次長強調,竹溪二期不僅是提升水質的重要設施,更是結合生態與教育的永續新場域,將成為民眾親水、學習、休憩共融的新地標,見證竹溪重生的美麗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