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議定書於94年2月16日生效至今已屆滿兩週年,國際間要求規範溫室氣體排放的聲浪不曾停歇,依據今(96)年2月2日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最新公布之第四次評估報告摘要,已更加確認人為溫室氣體對全球平均溫度增加之影響,同時預估本世紀末地球平均氣溫將比20世紀末上升1.8~4℃,海面也將上升18~59公分。
除科學家大幅提高增溫與海平面上升的最低預測值,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史登(Nicholas Stern)爵士在其對於氣候變化之經濟衝擊評估報告中表示,目前即應採取行動來緩和氣候變化,並估計全世界需投入全球國內生產毛額百分之ㄧ,否則未來將多付出5倍至 20倍以上的代價來彌補。
回顧這幾年氣候變遷已經在世界各地造成層出不窮的災難,卡崔納颶風、歐洲熱浪、印尼暴雨洪災等亦造成數以萬計人民生命財產之損失,環保署張國龍署長認為,我國為海島國家,對於氣候變遷所造成的衝擊影響將不可避免,溫室氣體減量絕對是現在不做明天會後悔的工作,我們亟需關心處理的是要如何降低風險和損失,也就是如何降低台灣因氣候變遷的衝擊及做好調適。
環保署研擬多時之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自95年9月20日於行政院院會審查通過後,即以優先審議法案送請立法院審議,迄今立法院衛生環境及社會福利委員會已分別於95年12月27日完成草案大體審查,再於96年1月17日併案審查行政院版溫室法及王塗發委員等73人擬具之對案,儘管各黨團對法案內容仍有不同意見,該署將持續協商以促使法案順利通過。此外,為配合立法作業,該署已召開多次產官學研商會討論溫室氣體盤查登錄系統、查驗制度及自願減量審議原則等議題,期以產業自願減量累積量能,並逐步建構法案生效前之相關配套措施。
除加速立法程序外,在國際環保合作方面,環保署去年辦理「2006台灣與中美洲友邦環境部長會議」,成功與中美洲友邦部長簽署共同宣言,強調將以促進溫室氣體減量與調適、改善環境品質及邁向環境永續經營管理為雙方合作主軸。在未來三年內,台灣與中美洲將共同攜手合作,以明確時程及工作項目,在國際環保技術交流及制度接軌下,發展我國與中美洲友邦專屬的能源與環境夥伴計畫(Energy Environment Partnership, EEP),實質推動互惠互利的合作。
環保署呼籲全民共同參與二氧化碳減量運動,該署已辦理多項喚醒全民認知的活動,包括「聲援地球、放話過來」,徵詢來自各界之創意口號、「全民減量CO2,你我讓地球更COOL」嘉年華會,凝聚年輕族群的共識,一起進行新生活運動、「2006大氣層保護兒童繪畫比賽」,透過小朋友的異想世界讓環保理念向下扎根、「生活小撇步的票選活動」,則網羅各界溫室氣體減量小妙招、「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電影欣賞,讓大眾更進一步了解氣候變遷之衝擊。
張署長認為,未來熱浪、 颶風、乾旱、暴雨頻率、洪水及海平面上升將加速發生,面對科學證據與環境及經濟之衝擊,並建構未來低碳經濟發展社會,除寄望於技術創新及制度改革之外,最根本解決之道莫過於民眾減量意識的覺醒,從無止境使用能源及地球資源、追求物質享受的生活方式,回歸至關懷環境、簡樸生活的新生活態度,進而帶領產業走向更經濟有效且環境和諧的設計發展。京都議定書生效2週年,期待你我也能為暖化的地球實踐生活上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