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延續淡水河公民咖啡館與願景工作坊所匯聚的跨域對話成果,環境部於11月28日舉辦《透明淡水河河畔論壇》,集結中央與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基隆市等四縣市政府、專家、民間團體與在地社群,針對淡水河治理成果與未來規劃,展開一次深度與參與的對話盛會。
【「遊河 × 論壇」雙軸並進:從現場感受到政策實踐】
本次論壇以「遊河導覽 + 河畔論壇」雙軸並進形式進行,首先由與會者搭乘「飛魚3號」、「飛魚7號」由大稻埕至社子島,實地感受河岸整治與親水環境營造成果,後續則於「臺北記憶倉庫」展開論壇活動,聚焦於水質改善、創新科技、環境教育、生活體驗四大主題,共同凝聚未來行動共識。
【階段成果 × 治理透明:流域治理推動新模式】
淡水河作為北臺灣最具代表性的流域,近年來在中央與地方攜手努力下,治理行動已邁入關鍵階段:
水質提升改善方面:透過流域中已建置之12座污水處理廠、37座截流站、30座現地處理設施,有效截除污染、提升河川水質。
智慧科技治理方面:環境部與雙北市共建置11座自動水質監測站,並整合38處固定測站,進行即時監測與趨勢追蹤。
環境教育推動方面:四縣市共設置12處環境教育據點,落實科普導覽、巡查及快篩等行動,強化河川水環境認識。
遊憩體驗營造方面:串聯濕地、步道、碼頭、水上活動與市集活動,讓市民親近水岸、樂活河畔。
論壇中同步展示【透明淡水河親水共享平台】,整合治理數據、生態資訊、遊憩空間、設施分布與即時監測成果,推動「水質透明×資訊透明×治理透明×參與透明」的開放治理。
【政策願景 × 公民參與:共創2030無嚴重污染的河川藍圖】
環境部表示,淡水河的轉變,不僅是水質上的改善,更是治理邏輯的轉型。從傳統工程導向,進化到融合社區行動、創新科技與生活美學的新模式,本次河畔論壇即是對「四大透明治理願景」——水質透明、資訊透明、治理透明、參與透明——的實踐回應。會後,各縣市也依據論壇討論成果,於平台公開執行方案與階段目標,接受全民關注與追蹤,共同朝向2030年無嚴重污染河川的願景前進。
環境部每月水質監測數據及監測年報皆公開於全國環境水質監測資訊網(https://wq.moenv.gov.tw/);113年水質監測年報參酌日本,新增河川生化需氧量(BOD)P75統計,反映常態水質變化,約有75%測站屬於輕度污染至未(稍)受污染等級。中央地方合作推動污染削減,整體水質有顯著改善,嚴重污染長度自91年14.0%大幅降至114年(1-10月)2%,其中淡水河流域連續4年(111-114年10月)達成無嚴重污染目標。
【未來展望:讓每位市民都能知水、親水、愛水】
環境部呼籲:「從這條河出發,打造一個水清、岸綠、人親的韌性流域,讓淡水河不只是城市的河,更是共創未來的橋樑。」
淡水河的改變,需要你我共同參與。讓我們一起走進河岸、走向平台,用行動讓水質變清,為北臺灣流域注入永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