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環境部新聞專區

廢水處理變身循環經濟 廢水採礦產值超過35億

:::
水質保護
114-07-28 [環境部水質保護司]

環境部於114年7月28日辦理「重金屬廢水資源化論壇」,以廢水或污泥中銅及鎳的資源回收為主軸,邀請學研單位、工程設備商,以及電子電鍍、印刷電路板製造、金屬表面處理等具資源化潛勢工廠交流,推廣廢水處理綠色轉型資源化利用。除可源頭改善水體污染外,更創造循環經濟,預估潛勢處理案廠廢水資源化處理,回收銅、鎳金屬及氮、磷等物料,推估每年可創造直接物料價值達35億元經濟收益,且有減少2成以上藥劑及5成以上污泥處理費支出的節約效果。

環境部表示,因傳統廢水處理,以污染物去除,符合放流水標準為目標,常以混凝沉澱方式處理廢水中重金屬污染物,但有污泥量大且未能循環使用有價值物質的問題,本次論壇分享的資源化技術包括電化學、流體化床結晶、離子交換樹脂、膜化學反應器等,都是已有實績或經模廠驗證的成熟技術,可有效解決廢水問題,並享有資源回收效益。包括,以電解方式處理廢水中銅的「液中求銅」技術,此技術協助業者每年回收約3000噸銅;以濾膜技術將污泥中重金屬由3–4%提升至逾10%,使其可進入循環體系,並減少混凝劑等藥物使用及污泥產生量;利用結晶技術可製成逾99%高純度的硫酸鎳,供化工原料使用。

環境部葉次長俊宏於致詞時表示,近年來隨著循環經濟理念在國際間的廣泛推動,導入源頭分流與循環經濟概念,將廢水中所含的有價物質加以資源化處理並再利用,已逐漸成為污染防治的新主流。這種「從廢水中回收資源、導回產業使用」的綠色作法,不僅減少環境負荷,也符合當前全球永續轉型的趨勢,象徵台灣在推動循環經濟及廢水處理轉型上的關鍵進展。陽明交通大學黃志彬教授也表示,以銅與鎳等高用量金屬為例,從「廢水採礦」已有成熟技術及商轉實例。

環境部強調,未來除持續以技術引導產業轉型,亦將透過法規推動與經濟誘因等策略,加速廢水資源化發展,包括完成放流水標準、水污染防治措施管理辦法、水污費收費辦法等法規修正法制作業,結合地方補助建立綠色轉型示範案場;事業廢水處理如進行綠色轉型,將提供專案貸款信用保證,協助產業融資等,並以基金挹注具創新、資源循環及低碳節能之新興廢水處理技術開發等。期待以引導廢水綠色轉型 ,打造循環經濟綠色品牌。

回到上一頁

看了這則新聞的人也看了

TOP